李宇嘉:就业难 与地产降温有关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李宇嘉

地产直接从业人数和建筑行业有7072.4万人。在5809万建筑行业人里,有3591万人属于“房屋建筑业”。地产持续繁荣的另一面,就是金融超常规扩张。2021年,银行业总资产达到344万亿,相比10年前增长158%。

马上到6月份了,“最难毕业季”来了。在我印象中,自从高校扩招以来,似乎每年都是“最难毕业季”,但今年更难,难到学子们走出校门都难。去年以来,屡有名校毕业生,硕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考公、考编,到街道办工作,甚至要当城管和协警等报道,看来就业真的难。问题是,我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每年还保持5%以上的增长。而且,近些年各界都在焦虑“人口红利”衰退。照理说,不该担心就业问题呀,为什么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么难呢?

我发现,很多毕业生要么选择传统的高薪行业,要么选择稳定的行业。前者包括互联网、房地产、金融业、文化传媒等行业,这几年基本上承包了应届毕业生近60%的求职意向;后者就是机关国企事业单位了,包括下沉到街道、社区等基层的岗位。如果找不到上述岗位,很多人进入半就业状态,要么继续考公考编,要么考研,要么就没事瞎晃,啃老的也有一大把。

或许前两年毕业的一部分学生,现在还没有在严格意义上实现就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态势呢?或许与前几年部分行业过度繁荣,并在资本裹挟下,呈现泡沫化和持续高景气的现象,导致一段较长时期内高薪岗位暴增,给整个市场传递“高薪岗位很多”的不健康信号有关。

一旦挤出泡沫后,资本不再裹挟了,就业吸纳能力便迅速衰减,上下游一损俱损。这些行业包括房地产、金融、互联网、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等。它们都是资本密集型或资本运作型行业,也都得到政策大力支持。短期内,如果出现“政策扶持+资本扶持”,则一定有一段极度繁荣的镀金时代。以房地产为例,2016年-2021年这六年,是地产的空前繁荣的六年。

这段时期,前100名的开发商都在“冲千亿、冲万亿”,搞规模竞标赛,“高周转、高负债、高杠杆”是标准动作。开发商在跑马圈地,高价拿地、高成本融资的同时,也在高薪揽人。地产公司总裁、副总裁动不动就上千万年薪,部门总监年薪达50万以上,一般员工也有20万以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此高的薪酬待遇,上下游60多个行业活得滋润。

目前,地产直接从业人数和建筑行业有7072.4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1/19。在5809万建筑行业人里,有3591万人属于“房屋建筑业”。地产持续繁荣的另一面,就是金融超常规扩张。2021年,银行业总资产达到344万亿,相比10年前增长158%。天眼查数据显示,2010-2019年的这10年,金融行业新增加了35.8万家企业,相比2010年扩张了2倍多。

2010年以来的10年,大型银行从业人员基本稳定,增幅不到10%,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从业人员增长一倍多,信托公司增长1.8倍,金融租赁公司增长4倍多,消费金融公司增长308倍。本质上,这是地产正规融资渠道受限后,影子银行大行其道的结果。很多还并未纳入其中。以深圳为例,房产中介从业者大概在4万名左右,但资金中介有8万名以上。

当开始挤泡沫的时候,比如2020年下半年以后,房地产一揽子长效机制落地(贷款集中度、三道红线、自有资金拿地和付首付),资管新规重创影子银行。再加上,疫情冲击下,老百姓购买力没那么强大了。于是,地产、金融业也好,原来的行业潜力逻辑、经营和盈利模式都变了。按新逻辑匡算,需求没那么大,或一下子消失了,这些行业开始大规模裁员。

近期,很多房地产企业把投资拓展团队、城市更新团队撤掉了,整个部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既然不需要买那么多地了,开发商从前端大面积瘦身,中后端(策划、设计、人力、融资)也跟着瘦身。围绕地产的上下游环节,也开始同比例缩减,包括接济地产的金融业。

互联网、平台经济、教育培训等,也是一样的逻辑。长效机制式的整顿,传导至最下游,就是大学生“就业难”。说到底,政策和资本扶持下,这些行业过度且持续繁荣,创造出徜徉泡沫的惯性,拉高了就业预期。当这些行业告别虚假繁荣,而新兴行业(如新能源、高科技)还无法吸纳这么大体量就业时,“就业难”加剧了。后泡沫时代,降低不合理的就业预期最关键。

(作者系资深地产研究人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