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正生物欲登陆资本市场 控制原材料成本是关键

中国科技新闻网5月20日讯(李欣)2021年,随着国内双碳战略的推进和“禁限塑”政策的全面实施,像聚乳酸(PLA)类的可降解生物基材料需求快速增长,该领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近日,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生物”)拟在科创板上市,据其招股书(注册稿)显示,公司拟募资13.26亿元,其中12.38亿元将用于年产15万吨聚乳酸项目,计划2024年6月竣工并完成投料试产。

据了解,聚乳酸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基材料,以玉米、甘蔗等生物质为原料,经生物技术加工生产的高分子材料。PLA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废弃后能在较短时间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完全降解,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PLA制备有两种方法,分别是丙交酯开环聚合法(二步法)和直接缩聚法(一步法),其中丙交酯开环聚合法被广泛采用。在丙交酯开环聚合法中,中间体丙交酯的合成和纯化是工艺流程中的核心技术和难点。

总体来讲,反应条件苛刻、工艺复杂、技术要求较高、生产成本较高等因素制约着国内企业PLA产能的扩张。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打通丙交酯的技术难点,PLA投产速度将有大幅提升。

中国科技新闻网发现,海正生物虽然具有覆盖“两步法”工艺各个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的能力,但公司原材料上涨的成本难以转嫁给下游,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受挤压。海正生物能否突破“尴尬”局面?或得经市场考验。

突破国外垄断技术

海正生物是一家专注于聚乳酸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企业,掌握了纯聚乳酸制造和复合改性各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公司最早源于2000年海正集团与长春应化所合作开展的可降解材料研发项目。

长期以来,国外对“乳酸—丙交酯”环节的技术封锁,使国内聚乳酸生产链无法彻底打通,国内企业只能依靠进口聚乳酸,或进口丙交酯来生产聚乳酸。

2004年海正生物设立时,海正集团、长春应化科技、陈学思以无形资产 “聚乳酸生物降解塑料技术”进行出资,为其提供了种子技术。海正生物开始了聚乳酸商业化生产的技术与工艺探索。

2008年,受限于“乳酸-丙交酯”工段技术不成熟,海正生物建成5000吨级聚乳酸示范线,实际产量仅在1000-2000吨左右,常年处于亏损状态。2011年,随着TCP开始供应丙交酯后,公司利用进口丙交酯生产聚乳酸,产销规模迅速得到提升。

经过多年探索,公司在聚乳酸生产工艺和技术上趋向成熟。2015年左右,长春应化所与海正生物在业务发展路径方面产生了分歧。

似乎是另一个版本的“贸工技、技工贸”公司发展路径的探讨。长春应化所希望扩大外部投资、尽快将聚乳酸生产工艺应用到产业化大规模生产。而海正生物 则认为,在没完全攻克丙交酯大规模生产的关键工艺前,公司的聚乳酸尚无法与国外聚乳酸巨头的产品展开正面竞争,短期内不宜对聚乳酸产业化规模进行大幅提 升。

基于此种原因,2015年以后,以陈学思、边新超为代表的长春应化所及其团队,将工作重心更多转移到长春宸泰、长春海正等公司的合作建设中。

展开全文

2015年,长春应化所与富士康集团共同成立长春宸泰。尝试实现聚乳酸技术产业化,该项目于两年后建成。2021年5月,长春应化所与会通股份设立普立思开展聚乳酸产业方面的合作,普立思拟建设年产35万吨聚乳酸项目。

彼时,海正生物则通过进口丙交酯生产聚乳酸维持生存。

2019年,国外供应商TCP停止对外销售丙交酯,国内企业无法获取足够原料而被迫停产,丙交酯产能的紧缺,对打破聚乳酸生产技术壁垒的海正生物来讲,是其扩大业绩规模以及提升盈利能力的一次良机。

受原材料价格制约

近年来,海正生物整体盈利情况如何?可从海正生物招股书中一探究竟。

海正生物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度及2021年1-6月,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8亿元、2.32亿元、2.63亿元和2.66亿 元,同期归属净利润分别为870.72万元、1005.98万元、3037.77万元和2178.93万元。其中2018-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 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36%和86.78%。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海正生物在业绩向好的同时,公司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在2021年却出现下滑,从侧面可以看出,成本的控制能力对海正生物来说会较为重要。

据其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度及2021年1-6月,海正生物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16.58%、16.70%、26.34%和 18.72%,其中,纯聚乳酸产品毛利率分别为12.72%、14.10%、28.25%和19.97%,复合改性聚乳酸产品毛利率分别为21.13%、 18.26%、24.85%和17.17%。

对此,海正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2021年1-6月,公司复合改性聚乳酸的毛利率有所下滑,主要系复合改性聚乳酸的主要客户与公司保持了多年的稳定 合作关系,是公司重要的战略伙伴,因此公司对产品价格的涨幅有所控制,未将产品成本上涨完全转移给上述客户。对纯聚乳酸的毛利率有所下降,公司表示乳酸价 格上涨导致公司产品成本上升。

成本端具体来看,海正生物主要原材料乳酸的采购价格由2018年的0.76万元/吨增至2021年的0.96万元/吨。上涨幅度达到26.32%。

在采购原材料方面海正生物并不占有太大优势,在自身竞争力方面,虽然公司拥有核心技术储备及先发优势,但海正生物与长春应化所存在大量共有专利。

据了解,海正生物自设立至2021年6月,公司累计开展研发项目93个,其中,完全由公司独立进行的研发项目61个,占比超过60%;与长春应化所及其他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课题项目合计10个,委托长春应化所及其他科研院所研发的项目共22 个。

值得注意的是,据其招股书显示,自2018年7月后公司无新增发明专利。

从盈利能力角度看,企业除了拥有核心技术储备及先发优势外,随着各个企业聚乳酸产能提升,控制成本和应用端研发能力或将成为行业未来竞争的重点。

针对上述涉及的问题,中国科技新闻网致函海正生物方面,截止发稿公司未予回应。

各大企业积极布局PLA市场

根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9年,我国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市场中,聚乳酸材料占比已达25%,据中国淀粉工业协会数据,预计到2022年,我国聚乳酸市场空间将达到年需求近120万吨,成为一个百亿级别的细分市场。

近年来,由于国内企业受制于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规模等因素,市场份额占比较小,当前全球聚乳酸现有产能主要集中在NatureWorks和TCP两家公司,聚乳酸合计年产能达到22.5万吨。随着国内企业丙交酯的技术难点突破,PLA投产速度将有大幅提升。

目前,海正生物拥有子公司海诺尔生物年产2万吨聚乳酸树脂及制品工程项目,以及海创达生物年产15万吨聚乳酸项目稳步推进中,全部建成投产后,海正生物将拥有超过20万吨的聚乳酸产能。

此外,金丹生物、星汉生物、丰原生物等企业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聚乳酸的生产工艺,并已着手新建聚乳酸产能。

丰原生物现有10万吨/年的产能,预计2022年上半年,在安徽的聚乳酸产能增加30万吨;另外在内蒙古和山东分别规划有30万吨和10万吨聚乳酸产能。

2022年,金丹科技已完成年产1万吨的丙交酯生产线。在成本端金丹科技实现“玉米种植-淀粉-乳酸-丙交酯-聚乳酸”全产业链布局。

2021年,星汉生物投资25亿元建设20万吨/年高光纯聚合级L-乳酸项目实现聚乳酸产业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全链闭合。

有媒体认为,如果星汉生物和金丹科技的聚乳酸的生产设施投产并扩大产能,有可能减少甚至停止乳酸产品对外供应,未来有望借助成本优势提升竞争力,或对海正生物原材料采购造成一定影响。

对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AEPW(终结塑料废弃物联盟)中国工作组联席主席庞广廉对中国科技新闻网表示:“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可降 解生物基材料,部分可降解塑料并非无条件的可降解,而是需要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完成降解。聚乳酸实现快速降解需要在工业堆肥环境中进行,需要依靠 各地政府和垃圾处理企业在工业堆肥设施方面的大力投入。如果相应的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反而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大量企业涌入可降解塑料领域,不断地再扩产能。随着国内各环节产能落地,市场竞争将加剧,尾部公司或将出清。未来一旦出现产能过剩,会对价格造成一定的冲击,不仅达不到环保的初衷,还可能会对资源造成更大的浪费。”庞广廉进一步表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