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能让洪水绕道的城隍庙,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3名中学生说出答案

一、

之前写过很多关于城池布局的文章,前些天看到宁陕古城的建筑布局时,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城隍庙的选址。

为何说它有趣?因为宁陕古城自建成以来,曾遭遇多次洪水侵袭,损失惨重,可唯独城隍庙相安无事,洪水每次都绕道奔流,百姓说是城隍庙保佑。

这,我是不信的。

我专门去搜集资料,果不其然,这个多年困扰宁陕百姓的事情,就连相关专家都解释不出,竟然被三个中学生给解决了。

先说关于宁陕古城的布局。

古代城池一开始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聚居,由部落发展而成,经过时间的推移,古人发现,城池不能只有聚居的目的,还得防止其他部落的侵犯。

有人就开始总结以往的建城经验,写了一本书,叫《考工记》,里面画了一张城池布局的图。

原创             能让洪水绕道的城隍庙,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3名中学生说出答案

此后,后人建筑城池,皆以该图为蓝本,取长补短,将《考工记》补入《周礼》中,后人便遵循《周礼》,开始建城。

其中宁陕古城也是如此,从城池选址到城池形状,再到城墙与城门,城内道路规划,最后按照依山临水的原则。

除了这些,每个城池还会建筑一些公共建筑,例如宫廷、衙署、庙宇、寺院、书院、高塔、牌坊等。

当然,这些公共建筑是否宏大,与城池的经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是都城,那肯定都是最高等级的,毕竟这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身份。

庙宇,作为公共建筑中的重要部分,庙宇的存在,主要关联的是古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庙宇,那就是每个人的精神支柱。遇到任何不开心的事,都可以去祈祷。

展开全文

庙宇主要分为五大建筑,分别是文庙、武庙、城隍庙、泰山庙、马神庙。

这里主要说城隍庙。

纵观历史上其他庙宇,宁陕古城的城隍庙选址绝对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原创             能让洪水绕道的城隍庙,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3名中学生说出答案

按理说,城隍庙历来都是建在城市中心,亦或是人流较多的地方,方便百姓祈祷。

可宁陕县的城隍庙却是建在古城北方的河心沙洲上,有10里地的距离。

关于这个地方的选址,有好几个传说,都是《宁陕县志》记载的。

其一,说是清朝时期,有一对金鸭子,经常在宁陕县附近的长安河水面嬉戏,有个喇嘛贪心,欲偷走金鸭子,结果他刚跳进水里,两只金鸭子就飞走了,一只飞到关口的关帝庙,另一只则飞到了河心沙洲上,到了乾隆年间,负责建城隍庙的人就将河心沙洲作为风水宝地,建立城隍庙。

其二,城隍庙原本就是建在城内的,说是有一户人家,男子进京赶考,留下妻子和妹妹在家。可这小姑子不是省油的灯,经常欺负嫂子,有一回男子老婆给小姑子缝棉被,一不注意把小姑子的戒指缝进被子里了。小姑子得知后,非得说是嫂子偷走了,第二天便去城隍庙,烧香,求城隍老爷惩罚嫂子。果不其然,待男子老婆也去城隍庙时,却被庙门的门槛给绊倒,摔断了腿。这事一直到男子回来,无意中发现妹妹的被子里有枚戒指,愤怒之下找县令,说城隍老爷不分青红皂白,就惩罚他的妻子,县令听后,便将城隍庙搬去城外了。

显然,这些传说是站不住脚的。

原创             能让洪水绕道的城隍庙,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3名中学生说出答案

真正的原因,还是当年建筑宁陕古城和城隍庙时,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二、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麓,有一片狭长的河谷,宁陕古城便是建立在山谷地带,因为有长安河,所以建筑工匠便没有设计人工护城河,而是将城墙一侧顺着长安河搭建,另外一侧便是背靠山谷,这样建的目的显而易见,依靠天然的屏障,防止敌人攻击。

而城隍庙则是在长安河的河心沙洲上。

有人可能会问,宁陕县常年湿润多雨,还有山洪爆发,很多靠近长安河的村庄都被淹没,城隍庙为何还要建在长安河里?

事实上,是因为宁陕古城处于秦岭深处的狭长河谷中,地形因素较大,县城的面积并不大,所以当各个建筑都建好后,城隍庙已经插不进去了,只能建在城外。

当年建在城外也是情非得已。

而建在河心沙洲上,则是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原创             能让洪水绕道的城隍庙,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3名中学生说出答案

我们先看个数据。

宁陕县的城隍面自建成以来,经历了47次大洪水灾害,竟安然无恙。

1926年,宁陕县爆发了特大洪灾,宁陕古城建筑的城池,远高于城隍庙,却被洪水无情摧毁。可这些洪水到了城隍庙面前,竟然自动分成两路,直接避开城隍庙,绕道向下游奔流。

幸存的百姓回忆,每次洪水来临,城隍庙就像浮起来一般,因为城隍庙的建筑布局类似船形。

久而久之,百姓们都说,城隍庙下面有金鸭子,每当洪水来临,金鸭子就会将城隍庙拖起来,所以便流传着“金鸭浮舟”的说法。

原创             能让洪水绕道的城隍庙,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3名中学生说出答案

自乾隆五十年(1785年)建立之初,距今已有237年的历史,其中洪水大大小小无数次,城隍庙却从来没有被淹没。

古人并不知道其中缘由,便以为是城隍庙保佑,所以在每年的四月初八都会举行城隍出巡,但凡城隍爷经过的地方,百姓们都要烧香、放鞭炮,以此迎接城隍爷。

对于如此神奇的事情,有人猜测,是不是城隍庙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毕竟早在宋朝,排水系统就已经领先世界了。

所以,在对城隍庙进行修缮时,专家们特意查看,发现河心洲四面环水,并没有排水渠道,就连现如今的沟渠,都是修缮时挖的。

很多人又提出,会不会是城隍庙地理位置高?

其实不然,根据相关考察队的数据表明,河心沙洲的最高点,是城隍庙前面的一块巨大的石头,足足高出了河面1.46米。

但是通过《宁陕县志》里面的记载,每次洪水经过城隍庙时,水位超过两米,也就是说,这样的洪水是足以淹没城隍庙的。

奇怪的是,城隍庙另一侧的老城村,明明比城隍庙还要高出4.5米,却屡屡被洪水侵袭。

为了找出这背后的原因,2006年,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宁陕中学,有3名中学生在学校老师的辅导下,成立了研究小组。

原创             能让洪水绕道的城隍庙,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3名中学生说出答案

这才将“金鸭浮舟”的传说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出来。

三、

这三名学生分别是蒋琦、易优蓝、齐笑冰,他们得知“金鸭浮舟”后的第一反应,跟我们是一样的,怎么可能真的有金鸭子托着城隍庙?

为了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这一现象,三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调查相关资料,并进行实地勘察。

通过实地勘察,才知道在城隍庙的上游,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这块巨石有1.46米高,长7米,宽4.5米。

原创             能让洪水绕道的城隍庙,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3名中学生说出答案

因为巨石远处看上去,像极了一头犀牛趴在水中,所以取名犀牛背。

除了这一块最大的石头,周围还分布了数十个巨石,这些巨石看上去不是特别大,但是扎根特别深。

从《宁陕县志》的记录来看,这些巨石经历过多次洪水冲击,但从未挪动过。

而《宁陕县志》除了记录了“金鸭浮舟”的传说,但也有人给出解释,说正是因为“犀牛背”的存在,每次洪水冲击下来,便会被“犀牛背”分流,分流之后,城隍庙受到的冲击力自然会减少。

原创             能让洪水绕道的城隍庙,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3名中学生说出答案

事实上,也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加上众多的巨石扎根于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减少了洪水的冲击。

这些巨石也被称作“生根石群”,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为了证实“生根石群”究竟有没有起到缓冲作用,三名学生在蔡邦树导师的带领下,开始制作沙盘模型。

沙盘模型是按照1:200的比例制作而成,从城隍庙的形态以及“生根石群”的位置,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

之后开始模拟洪水冲击,初步设计师两个方案。

一是只冲击“生根石群”,不冲击城隍庙;

二是拿掉“生根石群”,用普通泥沙石头代替,直接冲击城隍庙;

通过两种模拟,结论可想而知,拿掉“生根石群”的方案,洪水直接将城隍庙的地基冲毁,泥沙被洪水带走,城隍庙模型也被冲塌。

“生根石群”的存在,是城隍庙不受洪水侵袭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与洪水经过弯道,产生的离心力有关。

城隍庙的上游和西侧正好有个弯道,洪水经过“犀牛背”分流后,有四分之三的洪水流入西河道。

原创             能让洪水绕道的城隍庙,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3名中学生说出答案

这些洪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呈现出西高东低,这些洪水呈倾斜方向,所以每次特大洪灾,远高于城隍庙的老城村被淹,正是老城村处在西侧,而城隍庙在东侧。

原创             能让洪水绕道的城隍庙,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3名中学生说出答案

可这一现象不仔细观察是不知道的,从近距离看,城隍庙反倒像是慢慢升起了一般,所以才有了“金鸭浮舟”的传说。

因为离心力的作用,每次发洪水后,不仅没有淹没城隍庙,反而还起到了加固和保护城隍庙的作用。

这是由于城隍庙的选址确实高明。

城隍庙的具体位置在弯道的内侧,有了“犀牛背”的分流,流向内侧的洪水速度减缓,加上离心力的作用,内侧不断有洪水带来的土石淤积,久而久之,内侧的土石越来越多,反而对城隍庙有好处。

根据三名学生的模拟,发现城隍庙西侧流速确实快很多。

第三,就是城隍庙的建筑,外形像一艘船,四周环水建立在河心沙洲的中央。周边古树参天,总面积高达六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方位背北面南,整体建筑纵深172.45米,宽33.5米。

原创             能让洪水绕道的城隍庙,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3名中学生说出答案

城隍庙的四周用类似城墙的墙体裹住,以免受洪水冲击。

城隍庙内的排水功能也算是齐全,多次洪水,哪怕是再大的降雨量,都能快速排出。

综上所述,直到2006年,经历了221年的“金鸭浮舟”传授在得出科学解释后,众人才感慨古人的智慧。

四、

宁陕县城隍庙的选址绝对是数一数二的,用现在的话说,完全兼顾了地貌学、水利学、建筑学,属于是趋利避害的典范,对如今近水亦或是河心建筑的选址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人巧妙的运用了巨石群,先是保护了城隍庙地基不受侵蚀,再将庙址选在河道内侧,完美的避开了洪水的冲击。

不得不佩服当年负责选址的人。

这三名学生在得出科学解释后,还对保护城隍庙提出了建议。

在“生根石群”处修建分水堤;

疏通河道,增强泄洪能力;

将城隍庙尾部河道打通,防止洪水滞留,从而漫入城隍庙;

对城隍庙两侧的桥梁进行加高处理;

对城隍庙前段以及河道两侧种树;

其实,我倒是认为,啥也不用做,只需要做好城隍庙外围的泄洪即可。

也有人疑惑,“生根石群”是怎么来的?为何扎根那么深,数百年洪水冲击都从未挪动?

原创             能让洪水绕道的城隍庙,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3名中学生说出答案

相关专家认为,这应该是一块连山石,根部是连接两边的山体的,可后来通过对山体的岩石进行勘察,发现这些巨大的石群,与山体岩石类型并不相同。

也就是说,这些巨石,都是经过几百年或者上千年的洪水冲击下来的,正好在这一地带停留,在泥沙石块的淤积下,慢慢埋入地底下。

可为何“犀牛背”停在这一处就没有被洪水冲走?这与它上游的支流有关,每次洪水来临,奔流而下的洪水遇到支流的冲击,有一定的减缓作用,所以“犀牛背”几百年都在此处,从未动过。

原创             能让洪水绕道的城隍庙,就连专家也无法解释,3名中学生说出答案

洪水被“犀牛背”分流,“犀牛背”的后方的水并不会向后流,而是滞留在此处,不断循环,数百年或者数千年后,便形成了河心沙洲,当负责建城隍庙的人勘察到这一地形后,便将此处作为城隍庙的选址。

其实宁陕县城隍庙的布局,类似于现在的“鱼嘴分水堤”,是非常科学的分水方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