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经济史:从中国古代经济入手,探经济重心南移的演变过程

“经济”这个概念最早是出现在东晋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史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课题。经济发展是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的,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史上,经济地理格局变迁的特点也是十分有趣。就目前我国的经济格局是“南强北弱”,这是一个经济重心的体现,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里逐渐形成的。

原创             古代经济史:从中国古代经济入手,探经济重心南移的演变过程

一、 古代的经济发展概况

1、 远古到两汉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孕育之地,在中华文明初始阶段,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核心地区都在北方黄河中下游一带。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关中便长期处于人口稠密且经济发达,是当时最主要的经济区,《史记》便有记载当时关中一带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农业之发达。春秋战国时期更甚,这一时期的关中大量水利工程兴建,秦国便是开渠灌溉,大力发展农业,为自己国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手工业发展也极为明显:《史记》“冠带衣履天下”说的便是当时齐国纺织业的繁荣;还有当时的赵国的冶铁中心、山东的海盐跟山西的池盐都日渐发展起来。

而到了两汉依旧延续水利工程的兴建,东汉史学家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提到“郑白之沃,衣食之源”,而这“郑白”指的就是关中秦国时期的郑渠与汉代的白渠,由此也可见水利工程于农业发展之作用。北方农业欣欣向荣,手工业也是蓬勃发展,当时的山东可是全国纺织业的中心,商业也因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日渐兴盛,位于关中的长安便是此时兴盛起来的。此时的南方据《淮南子·主术训》“夫民之为生也, 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可见其落后。

原创             古代经济史:从中国古代经济入手,探经济重心南移的演变过程

展开全文

2、两晋至隋唐

东汉末到三国,开始出现北民南下,这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与生产技术,使得南方的江南一带土地资源得到了开发,农业得以发展,尤为明显的便是孙吴辖区。为了与敌国抗衡,孙吴大力发展经济,着手农业方面的工程,如兴修水利、屯田等,手工业也随之兴起,《吴都赋》中提到的“再熟之稻”、“八蚕之锦”便源于此。

两晋时期也是同样主要发展在农业的水利与手工业的纺织上,如淮水流域一带跟荆州扬州两地的发展。江南地区的丰富的矿产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当时江南的梅根冶十分出名,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逐渐缩短距离。隋唐时期的南方更是得到重视,农具的改进使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后出现的南北大运河使得南方经济更加繁荣,交通便利使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产”,广州也随之成为唐朝时期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南方成为了朝廷收入的主要来源,形成了“赋之所出, 江淮居多”的局面,经济发展的重心也随之发生改变。

原创             古代经济史:从中国古代经济入手,探经济重心南移的演变过程

3、五代十国到两宋

五代十国的南方统治者在南方如此前景下也是极为重视此区域的发展,不仅仅在农业方面采取各项措施,包括南迁农民、水利工程等,在手工业方面,也因北方的纺织技术的流传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再因这两者带动商业,南方经济反而在这段动荡时期受到的影响不大。

而后的两宋统一了全国,然北宋时期的北方依旧战乱不断,南方却因经济发展兴起一片繁荣的都会,以至于南宋将都会迁至南方,至此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完全被南方取代,经济重心彻底南移。此时的南方,农业兴修水利、推广优良稻种、改进农具,手工业则包括了矿冶、纺织、制瓷、印刷等都极为发达,“占城稻”、景德瓷器、雕版印刷都是兴于这两宋年间。

农业与手工业带动商业的繁荣,杭州、苏州、扬州等地在两宋便是因此发达,南宋名臣范成大就在《吴郡志》载道: “谚曰: ‘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这一系列使得南方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经济仍不变地走在全国前列,至今影响依旧。

二、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 关于道路规划及运输和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

在历经远古至两宋的经济发展后,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南方迅速发展,交通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内陆方面则是多条御道、直道、新道的修筑,水路主要以海运为主,大力发展水上运输,双管齐下,南方地区的交通发达赶超北方,促进了全国各地与我国对外的经济交流。还有交通发达促进了造船技术的进步与造船业的发展,沿海城市也因交通便利兴起,苏州、扬州、益州、景德镇、湖州、泉州、明州、广州等城市便是因此发展起来。

原创             古代经济史:从中国古代经济入手,探经济重心南移的演变过程

2、 南北人口数量、构成及人口流动和融合

经济发达地区,自然也就意味着人口的稠密。随着南方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南迁的人民也就越来越多,使得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人口数量也在全国人口总数里的比重越来越大,影响至今。而我国民族众多,因北方人民南迁使得民族与民族之间有了更深的交流,增加了彼此的了解,这也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统一发展。

南北之间的民族融合,也在服饰、饮食、居室、婚嫁、丧葬、节日习俗等社会习俗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像是饮食方面南方人民便从北方人民那学习了许多牛羊等大畜肉食的食用方法,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往内深入传播的发展也深受此影响。

3、 “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

由于前期的北方经济发展好过南方,这也使南方在方方面面都落后于南方。拿教育来说,唐宋时期科举中举人数多半皆为北方学子,这两朝来自北方的状元就占了六成。而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人口南迁,这其中也包括了人才。人才的出现便会影响当地的教育,再加上经济繁荣,使老百姓有经济能力去追求温饱以外的事物。所以人才的培养方面便也日益受到重视,南方书院在两宋时期十分兴盛。等到了元明清三代的状元,南方学子占了八成以上。经济发达也为科技事业带来了影响,我国四大发明的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都在唐宋时期得到广泛的应用。

原创             古代经济史:从中国古代经济入手,探经济重心南移的演变过程

不过南方经济的繁荣也导致了一些弊端,例如土地过度开发,出现“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在两宋时期政府便曾提议鼓励围湖造田,以求多收租税,提高农作物产量。但适得其反,围湖造田这一行为导致了水流堵塞,水灾不断,美景不再,杜甫曾赞美过的“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中的鉴湖便是因围湖造田消失的。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的发展。

三、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 自然

经济重心的南移,它并非无端出现的。北方由于过早开发,资源不断减少,而某些不可再生资源又是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补充,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南方则处于长期无人问津,使得南方在农业发展方面的自然条件要优于北方。像是南方的地理位置便很优越,多湖泊河流,两宋时期的气候变化使南方水热条件更加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农业在南方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后来的江南一带在南宋时期便曾流传着“苏湖熟 , 天下足” 的美称,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 政治

政治方面的因素会较为复杂,大体便是:早先由于北方的经济地位,大多政权都立于北方。这便会让频繁的政权变动,导致北方的战乱要比南方多得多。战乱生灵涂炭,毁坏资源、破环生产,使北方人民更加倾向于迁去相对和平的南方居住。大量北方人民南迁为人烟稀少的南方带来了生机与技术,利于南方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而后期的江南统治者也相当重视南方,大力兴修水利,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对内对外贸易。上有心,下有力,社会发展繁荣也就不见怪了。

原创             古代经济史:从中国古代经济入手,探经济重心南移的演变过程

3、 环境

北方人民远离故土,为了在新环境生存,自然也会卖力谋发展。本地居民也不能因来了新人,就没饭吃,在人多竞争的压力下,北方人民与南方人民为了自己的安稳生活,自然会辛勤耕作。人民是第一生产力,他们使江南自然资源得以开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导致南方比北方更为繁荣,经济重心就此南移,这也就合乎理了。

四、 结语

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历程,它所产生的影响至今都未曾消退,像是如今南方的海上运输业的发达,人口的稠密度都依然位于全国前列。当然,事情皆有两面性,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在南方也依然不容忽视,大量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朱绍侯.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3]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J].中国史研究,2013.

[4]左思.吴都赋[A].昭明文选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