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民间智慧 | A股市场显现韧性

红周刊 主持人 | 尹星

市场进入内部独特周期

主持人:再跌就是送钱,可惜就是不跌,泛舟怎么看?

泛舟:当市场到了“送钱”的阶段,大多数人是没有胆魄去拿的。2、3、4月三次反弹之前,我都提示了要反弹,其间甚至都不止一次说了哪个是魂,但不少朋友经历了这几次周期后,结果也都不如人意。5月16日早上和下午都说了这轮的龙魂见顶,谁要是这会儿突然悟道,觉得要去看最强的,结果可想而知。投资交易这事说到底一定要自己想通,且走在正确的路上。

主持人:你这轮反弹单就指数的观点不变吧?

泛舟:是的,这轮指数反弹强度大过2、3月份,大概率就是全年指数级别上涨的过程中。

主持人:何以见得就比之前强呢?除了涨幅之外?

泛舟:4月27日至今,纳指跌了8%左右,A股中代表高端制造专精特新类成长股的指数,中证1000最大涨幅18%左右,创业板指数最大涨幅也有近13%。其间纳指出现了三次跌幅超过4%,第二天早上A股均是低开高走最终全天收阳。这说明什么?市场短期开始逐渐脱离外围市场的影响,进入内部独特周期中。

主持人:这个内部独特周期咋解释?

泛舟:稳增长啊!我们现在是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更精细更到位。外围是通胀有往滞涨发展的迹象,历史上A股在我国宽松的阶段里至少会有阶段性的投资机会,但是大伙一定要记住,宽松的时段是有限的。一旦二季度经济触底,三季度发力回升,宽松效果到位后,自己去琢磨了。

主持人:明白了,除了技术上之外,你还考虑了内部经济周期的各个时段。

泛舟:是的,技术也需要有背后的契机做支撑,这样才会更清晰,这两者都重要。微观到公司个股,宏观到整个趋势,都是如此。好比当前市场的四条主线,新老基建、疫情、通胀、成长,除了趋势清晰外,背后逻辑都很硬。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无论交易和投资都需要长期去思考上述问题,且在实战中不断优化模式。还是那句话,大伙要练学兼并,持之以恒,才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原创             民间智慧 | A股市场显现韧性

展开全文

市场底是看得见的

主持人:本周市场在面临海外市场大幅波动的压力下,多次出现低开高走的局面,显示出A股市场的韧性,这是该跌不跌,理应看涨的节奏?

海风若雨萧萧:目前市场处于4-6周的反弹周期中,6月中旬的美加息近在眼前,而市场又面临着量价背离和中期均线反压的复杂局面,3100点的市场上行空间较为有限,短期就看20日线的得失,而从中期角度分析,隧道的尽头是曙光,市场底不会偏离2863点太远了。

主持人:这应该是投资者最感兴趣的话题,咱们深入聊一聊

海风若雨萧萧:首先,市场最主要的问题是中美政策的极端分化,2021年通胀初起时,我们就探讨过,天量资金支持下的经济复苏迟早会导致通胀难以控制。2008年的次贷危机后,中国经济刺激力度最大,2年后就进入通胀并导致货币政策的快速收缩,而美股当时推行的是QE2政策。2011年就是中美两国经济政策的极度分化期。再看2014年—2015年中国的降息周期,两年内6次降息4次降准,而当时的美股已进入政策收缩期,2016年正式进入加息周期。所以借鉴历史经验,中美政策极端分化期的A股走势主要还是以国内政策取向为主的,也就是“内因才是主导因素”。今年稳增长已经成为政策核心目标,过去严监管的对象从地产到平台经济都出现明显的政策转向,除了降息之外,政策手段能上尽上,所以A股后市并不悲观。其次,3-4月的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在复工复产全面展开后逐渐消退,借鉴2020年经验,可能经济底已现,后面就看“稳增长”政策拉动效应具体兑现了。乐观估计,7月后就会有明显效果。最后从技术角度上讲,2005年的998点与2013年的1849点形成的长期趋势线在2019年得到了2440点的可靠性验证,目前,该长期趋势线已经上移到2800点附近,构成极为强大的技术支撑,所以市场的底是看得见的。

20天线体现支撑作用

主持人:本周大盘有惊无险,符合上周骄阳判断,指数反弹至今,很多声音开始担忧风险了,骄阳怎么看?

骄阳:指数连续反弹,但还都属于健康范畴内。技术上来说,下周20天线即将迎来加速扣低,就算有调整,20天线也会有支撑作用。前期持续踏空的资金等的不就是调整吗?就怕他们想买的个股就算指数调整也不给机会了。

主持人:赛道股连续反弹后,都逐渐进入技术压力位,如果它们出现技术修复,资金会向哪个方向流动呢?

骄阳:应该是基建吧,虽然基建整体震荡上行几个月了,但遇到了20年来经济上最大的压力,这个板块所蕴含的能量可能也是超过大多数人预期的,不排除持续走趋势。

主持人:汽车整车虽然销量有压力,但可以看到政策扶持的决心还是很大的,毕竟是第二大支柱产业,本周市场呼声很高。

骄阳:确实,汽车产业是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还有机会。但就持续性来说,汽车零部件或许要强于整车,毕竟未来新能源车的占比会快速提升,很快国际传统汽车巨头也会持续快速在国内推出他们的新能源汽车,到时新能源整车市场鹿死谁手真的很难说。但汽车零部件企业就少了这层风险,无论未来谁胜出,都得用到零部件。

(本文已刊发于5月21日《红周刊》,文中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