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爱去的乌镇戏剧节,文旅小镇必需的“行为艺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间秘探”(ID:MESPACE007),作者:孟沙沙。

近期,文旅行业好消息接踵而至。行程卡“星号”标记的取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的发布,加上暑期档的助力,消费者出行热情明显提升。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行程卡“摘星”消息的半小时后,平台上国际机票瞬时搜索达到近两年以来最高峰。此外,第九届乌镇戏剧节官宣将于11月25日开幕,青年竞演和嘉年华开启报名。消息一出,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不少年轻人开始许愿能抢到戏剧节的票。重振欣喜之余,思考不止。备受年轻人关注的戏剧节,未来会不会成为文旅小镇必需的“行为艺术”?

乌镇戏剧节,第九年了

自2013年首届戏剧节启幕以来,除了第八届因疫情延期至2021年外,每年10月-11月乌镇戏剧节如约而至。今年,也不例外。根据官宣消息,今年11月25日至12月4日即将举办的第九届乌镇戏剧节主题为“丰”,意指Abundance 顺逆皆境,丰俭由人,不问收获,志在耕耘。联想因疫情而发生动荡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图景,“丰”的主题很是应景。

简单回顾一下,历届乌镇戏剧节的主题,颇有深意。

“映”,首届主题,取自戏剧映出生活的多彩,生活映出戏剧的变幻之意。

“化”,第二届主题,引申自古希腊文Metamorphoses,引出江南水乡另一番戏剧风情。

“承”,第三届主题,意味着戏剧历史在时间长河中延续,是代际间戏剧观念的更迭。

“眺/Gaze Beyond”,第四届主题,寓意眺望未来。眺,是魄力,也是格局。

“明”,第五届主题,取厚德载物、临照四方的阴阳和合之意。

“容”,第六届主题,意为“虚空能容”的心境、“有容乃大”的胸怀、“兼容并蓄”的态度。

“涌”,第七届主题,寓“激流勇进”之意,呈“涌现”之姿,灵感与创意在舞台上喷涌而出。

“茂”,第八届主题,丰富而非繁复,野生而又丛生,茂士即才士,茂年即盛年。

主题的不断深化之外,乌镇戏剧节的内容也在持续迭代,探索时兴玩法。目前,乌镇戏剧节固定的四大单元分别是,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小镇对话。

在特邀剧目单元,世界顶尖剧团会为诸多戏剧爱好者带来浓烈的戏剧氛围和独特的戏剧质感,让其感受到当代前沿的国际戏剧演出的魅力。历届乌镇戏剧节中,包括俄罗斯莫斯科艺术剧院、德国塔利亚剧院、日本SCOT剧团、波兰华沙新剧院等历史名团都曾先后登场特邀剧目单元。

青年竞演被誉为乌镇戏剧节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板块。戏剧节主办方每年会给出三个比赛元素,参赛者使用这三个元素进行舞台戏剧作品创作,无道具仅有简单桌椅。今年的三个创作元素分别是,“酒瓶、空白、遥控器”。担任乌镇戏剧节评委的编剧史航这样评价这个单元,“青年们是怒目横眉的,但可以跟我一起欢笑、一起思考”。

展开全文

相比起特邀剧目和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更像是一场全民狂欢。在戏剧节期间,乌镇的每个角落都填满了即兴喜剧、戏曲、装置艺术、多媒体、传统民族秧歌、偶剧、虚拟化表演、杂耍魔术、肢体剧、实验诗乐舞短剧等等。

小镇对话单元往往与特邀剧目联动,多位戏剧大师与戏剧爱好者们共同探讨戏剧学术。在乌镇,他们可以畅谈艺术和作品,并与大师对话,子夜时分朗读剧本,参加工作坊和海外剧评人协会的活动等。

而且,固定单元之外,乌镇戏剧节也在不断探索时兴玩法。第八届戏剧节策划了戏剧集市,其中包括每晚夜游神音乐现场88分钟免费畅饮,桃厂放映厅免费观影、迷雾剧场免费看等等。这就难怪,为什么提及乌镇戏剧节,很多人都会说宛若一年一度的一场梦,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戏剧节。

看戏,做梦,狂欢,年轻人为什么爱去戏剧节?

实际上,除了乌镇戏剧节之外,德国柏林戏剧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爱丁堡戏剧节、日本利贺戏剧节、希腊埃斯库罗斯戏剧节、奥地利维也纳戏剧节等国际知名艺术节,同样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戏剧此前常被贴上,“高门槛”、“小众内容”等标签,给人距离感。但是,为什么年轻人对戏剧节如此热爱?

01 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在问及为什么喜欢戏剧这个问题时,有人曾说是因为“现场感”。戏剧的方式很直接,仿佛一束直视你的目光,很有力量,让人觉得这个正在上演的故事和自己息息相关。在这一刹那,戏剧足以动摇人的一些行为标准。所以,知名戏剧导演孟京辉曾说,“当我们认识戏剧的时候就认识自我,当我们认识自我的时候就更认识世界。”

在看剧时,能近距离地观察别人的人生,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甚至是从舞台角色的身上,看到那个自己放弃、却被别人活出头来的自己。同时,戏剧人也需要年轻人的目光。因为“年轻人的目光代表的是一种向往,是一种愿望、是一种希望、是一种过程中的美感,能将我们(戏剧人)拉回到某种本真的状态。”

02 让一群人,一起做梦

黄磊作为乌镇戏剧节的发起人之一,在其微博中提及乌镇戏剧节时,常会用到“做梦”这个词。首届戏剧节开幕之际,黄磊高呼“三年筑梦,一人坐在小院中,静静地做梦”。“做梦”,也是那些沉浸在乌镇戏剧节的年轻人的状态。不同的是,置身乌镇戏剧节的年轻人们,是“一群人,一起做梦”。

尽管戏剧自带欣赏门槛,但是感受样式繁多的戏剧嘉年华带来的欢乐,是不设门槛的。有观众在小红书上以“在乌镇做了一整天的梦”为标题,分享了自己的乌镇嘉年华体验。流连于木心美术馆水台、安渡坊码头、水上戏台等剧院外的角落,零距离体验戏剧表演,甚至还收到了来自戏剧表演者送出的小礼物。没有票,又何妨,嘉年华等开放戏剧表演形式的存在,打破了年轻人反感的界限和距离感。这种自由和开放,让身处乌镇的一群人,能一起做梦。

03 为精神狂欢,提供场域

戏剧能让人陷入一种“魔幻式的交融状态”,随时随地走进物我两忘的戏剧化生活方式之中。相比起传统剧院一场戏剧的短暂兴奋,周期更长的戏剧节才是酝酿一场精神狂欢的更好场域选择。以乌镇为例,场域自带的1300年历史古韵,灿烂文化因子的浸润,再加上海内外戏剧文化的共同渲染,足以让观众为之狂欢。

不仅如此,场域自身的文化,与戏剧文化之间的冲突,也会将这场精神狂欢推向新的高潮。哲学底蕴深厚的德国柏林,与富有情绪化的戏剧之间的冲突;让戏剧走下神坛,走到法国的乡村和大街小巷的阿维尼翁戏剧节;爱丁堡维多利亚时代建筑杰作,与先锋性强且喜剧性强的喜剧剧目之间的冲突等等。

戏剧节,文旅小镇的新“行为艺术”

正是因为受到如此多年轻观众群体的喜爱,国内各类大大小小戏剧节近年来也备受关注。例如,1988年创办的中国戏剧节,2005年创办的上海当代戏剧节,2011年创办的中国儿童戏剧节以及2008年创办的北京青年戏剧节等。

不过,这些戏剧节大多是由知名戏剧人发起或话剧艺术中心等专业人士独立发起。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发起首届戏剧节的阿那亚,却是个例。而且,因为受到各种条件所掣肘,有媒体评价道,“在当下的环境中(阿那亚)还能组织这样一场活动,本身就堪称一场行为艺术。”

那么,让人愿意驱车两百多公里前往,阿那亚的戏剧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阿那亚戏剧节的浪漫,是从主题开始的。作为中国首个海边戏剧节,阿那亚将主题定为“一半是戏剧,一半是海水”,将大海和戏剧两个元素交融了。不同于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除了邀请戏剧人,还有来自文学、音乐、舞蹈、建筑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家。通过戏剧艺术、生活艺术、跨界艺术、公共艺术四个主题板块,26部剧目、68场演出,以大海景观做帷幕,创造了一场海边戏剧乌托邦。

与乌镇戏剧节一样,阿那亚戏剧节同样试图打破时间和空间制造的边界感。特邀剧目依托于12个非凡的戏剧演出空间——不仅有涵盖传统与当代的专业剧场,也包括超乎想象的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现场。

「候鸟300」,是一场由300位艺术家用300个小时完成的表演。艺术家们借助音乐、影响、装置、绘画,乃至身体和行为等表达形式,自制海报与票面,完成各自的演出。结束后,300位艺术家如候鸟般离去,不留下痕迹。有媒体评价道,“颇有火人节的味道”。

「海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场在二手平台上溢价千元也难买到的戏剧演出。凌晨3点的演出时间,伴随着日出落幕,人物的情感与海上日出的神奇同频。这样一次集体狂欢的大型行为艺术现场,让这场戏剧成了阿那亚首届戏剧节最大的话题。

除此之外,阿那亚戏剧节之所以被称为“海边戏剧乌托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发生在其中的事情也满是戏剧性。“在十三邀小酒馆看到许知远喝酒聊天,在路上看到陈明昊骑车过去。这让人觉得‘在这里,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变得合理了’。”不过,略有遗憾的是,今年因受疫情影响,原定于2022年6月30日至7月10日举办的阿那亚戏剧节未能如期拉开帷幕。

其实近年举办戏剧节的文旅小镇及目的地,不仅仅有乌镇和阿那亚,还有如越剧小镇、努力实现“东乌镇,西凉山”的西昌大凉山、青龙古镇等。周期更长且内容更丰满的戏剧节,成了不少文旅小镇及目的地共同的选择。不过,玩家表现有所不同,或开放,或保守,或中规中矩,并不是所有的戏剧节都能被称为“行为艺术”。

如何打造一场年轻人必需的“行为艺术”?

在谈及最初创办戏剧节时,乌镇总设计师陈向宏说了这么一段话,“戏剧节一个重要的顶层设计,就是艺术家办节,完全国际化,艺术总监负责制。乌镇戏剧节要创造的调性是,为了热爱戏剧的人存在的,是为了热爱生活的人存在的。”而这一切,都是乌镇为了拥抱年轻人。

反观当下国内文旅小镇及目的地打造的戏剧节,能够成为年轻人必需的“行为艺术”不在多数。究竟是哪一环出现了问题,如何才能创造一场年轻人必需的“行为艺术”?

其一是文旅项目与戏剧节的共创共生。无论是在乌镇戏剧节或是阿那亚戏剧节中,那些散落在常规剧院外的场所,魅力不容小觑。人民文旅此前拍摄到一段戏剧表演者在乌镇街头表演的视频,配文“在乌镇,你会发现到处都是舞台,是救赎,是释放,是热爱”。这条视频播放量逾300万,收获网友点赞9.4万。

位于乌镇西栅内的水剧场,主舞台为七千平方米的新月形湖泊,湖中断桥古宅,廊榭延展,远方借景白莲古塔和文昌阁。西栅这种天然的空间感和戏剧感,曾受到戏剧导演赖声川夫人丁乃竺的高度评价,“几乎天然与戏剧相契合”。

阿那亚也是如此,广阔的海域赋予了其将自然与艺术合二为一的权利,让人感觉这个戏剧节拥有了一个无边无际的舞台。与其想着文旅项目原本的设计和装置为修建剧院让步,不如考虑如何共创共生。毕竟,文旅项目与戏剧节之间,绝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滋养和扶持的关系。

其二是借助戏剧节放大文旅项目的精神价值。此前曾有报道称,乌镇戏剧节的经济收入层面,平均每年大概卖出4万张票,仅票房收入是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戏剧节的开支的。但是,戏剧节能为文旅项目提供精神价值的。如陈向宏所说,“没有戏剧节的乌镇就是一般的古镇,只能赚一般古镇的钱,有戏剧节的乌镇,是一个精神家园,那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

此外,戏剧节也是一面放大镜,能够让来往的戏剧爱好者和游人感受到服务之下的人文情怀。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称,每一个转角会有一块镜子一样的东西照映路人,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戏剧节的指路牌,上面清晰地为观众指引着剧场走向;每一堂讲桌,桌上都有泡好的菊花盖碗,让观众解渴消暑。相比起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这样静水流深式的服务细节,其实更能打动人心。

其三是文旅项目要“蹲下来”与年轻人沟通。虽然戏剧艺术可能有一定的观众门槛,但其中传递的生活方式、情感与思考,却总能直截了当地与人沟通。文旅项目在筹建之初,往往会被寄予种种宏图和愿景。但是,既然戏剧节是为了更好地拥抱年轻人,那么就需要“蹲下来”与年轻人沟通。

乌镇戏剧节引入了“市集”的形式,阿那亚则是邀请三百位年轻艺术家共同完成一场集体秀等等,已有近百年历史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坚守“艺术节回归艺术家”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其实,于文旅项目而言,戏剧节其实是一个能够同年轻消费者沟通的好机会。因为这些年轻人在参加了戏剧节之后,会在各自的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感受。蹲下来,然后聆听他们的这些感受,也是文旅项目优化戏剧节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乌镇计划做戏剧节之初,陈向宏并没有得到团队的支持,因为看不到回报。但是他坚持,“不要把乌镇的每一个角落都看作赚钱的地方。它是一个系统,有的地方不赚钱,就可爱。”其实,这更像是文旅项目打造的初衷,经济价值之外,适当为精神价值留白。通过诸如戏剧节等“行为艺术”的上演,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为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提前埋好伏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