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编者按

“东亚文化之都”是2012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共识所创建的重要国际区域文化合作品牌,10年间三国近30座城市获此殊荣,其朋友圈越来越大,受众面越来越广,关注度越来越高。“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东亚文化之都”秉承“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宗旨和“共生•创新•和谐”的理念,深入挖掘、整理、宣传三国之间的文化联系与历史纽带,在讲述、传播与创造东亚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的过程中不断提炼“亚洲价值”,深化了三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促进了民心相通。

值此我国“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10周年之际,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联合“文旅中国”客户端向“东亚文化之都”评审委员会的专家邀约系列稿件,从我国“东亚文化之都”10年来当选城市的具体实践出发,系统总结和分析“东亚文化之都”在开拓亚洲文明对话渠道与营造人文交流平台方面的作用及实现路径,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针对性实施建议。通过“东亚文化之都”从城市形象到国家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向亚洲和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即日起,该系列稿件将在“文旅中国”客户端文都十年大家谈专栏陆续呈现,以飨读者。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 ——“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内容提要]在新的城市发展布局中,文化应该有更自觉的担当,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做好文化资源激活,以及激励文化创新活动的有机融合。东亚文化之都的行为模式,正应和了这样的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预期中,这样的行为理应成为更自觉的关键选择。

[关键词] 东亚文化之都 文化资源 文化动力 文旅融合

一、城市更新:文化动能的新机遇

(一)城市有机更新与文化担当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再进入一轮城市更新阶段,城市文化价值和意义问题,以及所延伸出来的文旅融合发展问题,都在新的发展格局和要求下,成为全新的课题。

在特定时期内,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建设,具有很强的发展推动力,对城市空间的塑造力度和空间拓展力,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但其“文化覆盖力”同样非常强大,新的建设一旦失序,就会在短时间里,对传统城市文化风貌完成强力覆盖。这种空间重构化现象,是发展中城市很难避免的,文化观念在生活生存发展的需求面前,往往显得羸弱无力。其所造成的家园识别和文化认同问题,在很多国家的很多城市里,都相续发生过。这其实反倒应该给我们一个提示,人们对传统城市形态中所蕴含的文化含义,需要有一个逐步认清其价值的过程。而我们对于传统城市空间形态和文化遗存,宜先事保护,并一步步开掘其文化价值意义,以城市新功能需求为导引,做好传统空间形态的唤醒,渐次赋予其新的文化活力,将传统形态所蕴含的文化能量充分激活,担当好在新一轮的城市更新行动中的新型强劲动力。

当“国家‘十四五’规划”推进实施后,新一轮的城市更新有了更明确的行动指南。在实践中,很多城市已出现了发展“乏力”的现象,城市上规模的更新行动,也不失为政府操作中的重要选项。此时,反而更有必要对文化发展问题加以关注,并需着力找寻既要保障城市更强力发展,又要形成更持续的文化方式,才是城市优质发展的重要议题。其中,有效激活文化资源能量,应被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由文化资源所激励出的文化创新力,则是与资源要素融通相续的又一动力。要为城市培育将历史文化积淀与当代文化创新相融合,相激励的新型、持久和精致的发展机制。这就是我们特别期待的城市“文化增值”现象,是形成文化能量效应和辐射效应最佳状态。

展开全文

(二)提升文化功能的愿景预期

在《国家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第二十九章“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第二节中这样提示我们:“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在第四节还有“增加文化体育资源供给,营造现代时尚的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在竞争发展的大语境中,这些城市发展行动的指向,明确包含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对于城市文化品牌的铸就和推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从城市文化行动到城市文化品牌,主要是以城市整体形象、市民素养与行为、规划设计、管理制度、文化产品、节庆演艺文化活动、城市领导的文化意识与城市的文化精神和口号目标等多种元素去实践的。关于这一认知,我们一定要加以格外关注。

DT财经发布的《2019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显示:在对理想城市的认知中,“城市发展能级”和“工作机会”只是年轻人选择城市的部分理由;甚至这两项理由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相加都不超过1/3。年轻人更看重的是居住便利度、商业资源偏好、环境友好度、自我成长氛围、生活新鲜感、文化娱乐活力。不难看出,所有这些指标都指向城市品质!可以说,良好的城市品质,就是城市赢得年轻人青睐的“抢人”利器。高品质城市不是城市繁荣之后结果,而是为城市制造繁荣的前提条件。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城市学家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也曾强调:“城市化不再仅仅意味着是人们被吸引到城市、被纳入城市生活体系这个过程;它也指与城市的发展相关联的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特征的不断增强。” 这个“增强”的含义,主要就是指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城市的生活会愈益丰富和多样,人们的文化选择范围愈越来越宽广,对文化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会更高。这一过程,是文化需求激励文化增值的过程,而文化增值会培育出更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借助一个或多个名义,包括文化仪式和行为,对文化效应做更好的阐发,会利于提升文化效应。无论“欧洲文化之都”行动,还是“东亚文化之都”行动,其目的和意义,也就在于此。

二、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共生新态

(一)提升资源动力的融通效能

东亚文化之都行动,已走过十年的历程,也到了该认真回顾的时候。我们分析,优质的“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主要是做好了两个方面的工作,即保持和优化“原生文化资源”,还要不断丰富和培育“衍生文化资源”。融通两种资源而形成的两个动力的优势,提升融通效能,形成既有明确的文化识别性和历史记忆性,又有强大的文化衍生力和创新力。在城市有机更新的整体发展要求之下,要着力做好两个动力的有机整合,一个是以文化保护衍生出的资源性动力,这是人们的家园认同和文化识别的根本依据;一个是以文化创新为激励的引导性动力。将这两种文化动力有机地融合,把城市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当代城市生活,让城市文化更具坚实的文化依托,具备文化的丰富性和分层化特征,以便更好地为各类人群和不同年阶人群服务,让生活更有情趣,更利于社会和谐和社会安定。

做好“原生文化资源”文章的关键,在于对资源的完好保护与活化。没有保护,文化价值就先天地缺失了,文化发展就没了依托,基本的识别性也就不存在了。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树;但如果没有“衍生文化资源”的巨大活力和扩展,没有创新活化,原生文化也会无法融入当代生活,就不会有太长久的生命周期,它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对待风貌特征独特的传统文化空间形态,其行为方式,是以尊重敬畏为前提的,先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而且也可以在今天的生活中,讲好自己的文化故事,当然应该在当代生活中被尊重。这些传统文化空间形态,凝聚着多少代人的精神和物质劳动光华,记录着他们对生活意义的独特理解,是不可重复、无法再生的珍贵遗存。只有悉心呵护,尽可能长久地让它们活下去,让后来的人还能够看到他们,体味他们的精神价值和独有魅力,我们的文化感受才会更加丰厚。我们看这样几个例证:泉州千年不变的历史街区肌理和风貌、扬州的双东历史街区和盐商大宅、敦煌绵延多代的洞窟艺术……都属最佳原生文化资源,其文化标识意义和宣介价值无可替代。经过有效激活,它们都能够很好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并同时承担实用功能和文化功能。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风貌保护与清晰的视觉廊道

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绍兴历史文化街区风貌 (摄影·陈宇飞)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鲜明的识别性

2013年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历史文化街区风貌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20年东亚文化之都·扬州东关历史街区风貌

而起始于1985年的欧洲文化之都(1999年之前称“欧洲文化之城”)行动,是东亚文化之都的对标借鉴样本。它们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同样是先事做好城市风貌完整性的文章,以清晰的个性和高辨识度的城市形态,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和记忆。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1985年欧洲文化之城第一城·雅典

其卫城古剧场将原生文化资源效应发挥至最佳

剧场一直作为文化纪念和活动场所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1985年欧洲文化之城第一城

雅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会历久弥新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00年欧洲文化之都

意大利博洛尼亚柱廊极具个性

长达40公里的柱廊串联其街道、广场、公共设施

2021年7月2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13年欧洲文化之都·马赛

城市风貌的两种资源的友好对话

地中海博物馆和旧城

“衍生文化资源”是以原生文化资源为根基,以文化创新性为行动准则,是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关键点,也是完善新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以文化创新不断催生文化的衍生发展,是每一代人文化生活的真切需求和存在价值确认。欧洲文化之都、东亚文化之都活动,都属于催生优质衍生文化动力的行为。它们以不断的创意性、创新性劳动,以举办大型活动、演出、体育赛事等交流性、参与性活动,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形成良好的宣传效应。欧洲文化首都、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中,以优质文化活动,形成良好效应的例证比比皆是,效果突出的如:法国马赛作为欧洲文化首都的多项活动策划,成功地提升了马赛的影响力,在2003年一年的“文都”行动中,马赛被成功地“营销”了出去,此后,这座有些衰微征象的城市,开始走入新的发展通道,日渐呈现上升趋势。其经验中,就包含了大量的鼓励文化创新,鼓励普通人文化展示的行为。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13年欧洲文化首都·马赛

青铜雕塑·布鲁诺·卡塔拉诺作品,魔幻感十足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13年欧洲文化之都·马赛

大型文化展示,表演牧场搬家,创意性意味十足

2000年的欧洲文化之都之一的布鲁塞尔,以一项再创新的“传统”文化行动,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度,成为城市文化展示的一个亮点。布鲁塞尔以市政中心广场两年一度的鲜花“地毯”展示行为,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展示,还是一项行为艺术活动,其宣传口号是“地球上最大的鲜花地毯”,构成了相当强劲的吸引力。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00年欧洲文化首都

布鲁塞尔市政广场鲜花毯展示

会用到70万盆鲜花,每每游人如织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00年欧洲文化首都

布鲁塞尔市政广场鲜花毯摆放的过程

就是一场行为艺术活动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00年欧洲文化之都挪威卑尔根

意象明确的政府行为

以涂鸦艺术促进区域复兴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00年欧洲文化之都·挪威卑尔根

涂鸦艺术使街区充满活力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00年欧洲文化之都·挪威卑尔根

街头涂鸦很多是政府邀请艺术家完成的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13年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人文地图

其丰富的人文遗存比比皆是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13年东亚文化之都

泉州2021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22处文化点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13年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开元寺双塔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敦煌

敦煌专家带小学生现场游学

文化资源得以活化和传承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奈良

东大寺标识文化意义明显 (摄影:陈宇飞)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17年东亚文化之都·京都

风土保护区被法律严格保护

社会文化生活不能缺乏其文化源泉的识别性,更不能没有新空间的拓展。在新空间建设上,场所的外在形式和内容意义,都是建设的关键,传统的文化空间,可以赋予全新的意义,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转化和融合,是对当代城市建设提出的挑战。不会保护,会失去文化家园的感觉,不会创新与活化,生活就失去了今天的意义。这些文化价值的确认行为,在东亚文化之都已经推进的行为中,都可以看到良好的效果。泉州的有“中国音乐史的活化石”之称的,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南音进校园”行动,积极实施了中小学生南音唱古诗文推广工程;哈尔滨的音乐文化习俗的培育和涵养的行动。文化传承案例比比皆是。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

“中小学生南音唱古诗文推广工程” 学员代表

表演曲目《春光明媚》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

培元中学“生生知南音,生生唱南音”活动

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人们的个性需求更应被尊重,个体生命内在需求的复杂性更应被认识到,人和人的文化差异性,也更应被关注到。在今天,有关记忆、人文、生活、场所、认同等价值取向,也都一一呈现出来。所以在场所建设时,今后的趋势,是更加注重空间形态和形式的多样性。所以,文化资源的价值,和由之激励出的文化创新动能,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保护的资源性价值,和文化创新的引导性价值,共同构成文化动力的完整意义。

三、城市传统话题的再讨论

(一)效能集聚与场所增殖

特别要强调的是,文旅融合发展为目标,借助大型文化活动的名义,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增强中心型文化场所功能,依然是激励文化活态机制的有效形式,也是带动全社会提升文化意识和增强文化观念的良好状态。在英国学者彼得·霍尔看来:新经济增长点的出现体现了城市强大的生命力,未来经济、产业、文化中心集聚的特点依然十分明显,并将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注入新的内涵,长期共存下去。而我们认为,形成和培育一座城市的文化中心功能,造就几个或多个注意力焦点,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旨和使命,也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许多城市的行动中,依托一、二个景观项目做主打的观念,已经不符合发展要求,而景观带、文化集群、风貌长廊的概念正日渐成为共识,大型文化场所、大景观区域、全线路旅游设计,其实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场所效应,更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和边际效应,特别是“文化增殖效应”。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20年东亚文化之都·扬州运河“运河大剧院”规划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20年东亚文化之都

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整体效果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

绍兴西施故里“一江两岸”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图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文化项目

整体再造“鲁镇” (摄影:陈宇飞)

同时,在造就城市文化中心集聚过程中,尽管现在由于网络的发展和泛化,文化资源的分享方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样的技术挤压,也可能反过来会激励出更多更新的直接交往和面对面交流的愿望和需求。而文化仪式、文化活动、文化节庆等类活动,反而更易被人们所乐于接受,所以它们仍然是促进城市文化繁荣的比较有效的行为方式。在这个层面上去理解,所谓文旅融合发展,指的就是在文化强力支撑下的旅游空间深度拓展,是相互融通中形成的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到2021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为64.72%,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中国已经快速地跨越了城市化的中级阶段。这也促使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有了更多的成长机遇,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所以,在城市更新中,要特别注重营造城市“新人文”空间,着力构筑城市文化空间的形态序列,增强城市特征识别性,促进家园识别与人文记忆,努力营造具有人文特色和优质文化场所,推动政府、社会和民众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

(二)交流:如何再解题?

这里做一个特别的提问:在后疫情时代,现场感、对面交流等行为方式过时了吗?我们的回答是,今天,时代发展更需要文化的“直接感受”“现场感知”“物态接受”,这些行为方式其实并不会过时,要改变的只是方式。物态文化场所的优化不能停止,而是要不断改进。要在有效活化文化资源的努力中,为城市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要在有效传承的行动中,特别要做好青少年的自愿、自觉接受文化传承的文章,培育更多的文化交流意愿和期待,为城市发展谋划更好的未来;在国内国际交流行动中,要持续地促进高质量的人民间的实质交流、政府间的面对面合作和社会资源的物态整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做好文化的贡献,也为中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软性方式赢得人心,赢得未来。要从区域和城市布局、功能构成和场所感受,做持续优化的努力。疫情给交流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但绝不是取消,而是提升的机遇。

原创             激活文化资源 涵养发展能量——“东亚文化之都”行动与城市再更新

2020年东亚文化之都·扬州

24h不打烊的城市书房 (摄影:陈宇飞)

人们永远需要在城市生活中得到的精神价值的提升。人们的自我尊重和相互尊重的需求,必须在可以直接感知的城市环境和行动中,方能得以充分实现。人的根本发展目的,都是寻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寻求美的生活内涵。因此,如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完整性需求,则是城市社会建构的核心目的。文化场所的优质化进程还会继续下去,人们能够直接亲身参与文化仪式、文化节庆活动,观摩文娱演出、现场看展和体育比赛,都会在全新的形态中复活。城市还是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行动和文化产品,以更优质的环境美学设计、文化场所设置、审美感受评价和传递、文化讯息的传输方式与通畅性保障等,去完成人们的精神成长和审美的需求。

陈宇飞

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后任职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文化前沿问题”项目组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文化研究与文化实践。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地厅级主体班次主讲教员。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要讲授课程方向: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城市文化战略与与城市品牌实践;地域文化与城市品牌建设;城市文化品质与城市气质;文旅融合时代的城市文化战略与实践;人文的城市——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主题。

著有《文化城市图景》、《城市文化概论》等专著;

著有:《文化城市图景》、《城市文化概论》。撰有论文:《人文城市理念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人文城市理念的中国化实践初探》、《城市化时代的价值重构》、《城市:我们新家园中的文化问题》、《城市形、神、义间的大融合》、《“智能时代”的城市空间特色》等数十篇论文。

[参考文献]

1.[英]彼得·霍尔《文明中的城市》·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版

2.[美]罗伯特·卡尼格尔著《守卫生活-简·雅各布斯传》林心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4.《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

5.《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原刊于《美国社会学杂志》1938年第44期

6. [英]彼得·霍尔《文明中的城市》·译序·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版

(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编:李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