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⑥丨现代化基建需加强软基建——访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

封面⑥丨现代化基建需加强软基建——访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对稳增长有何意义?资本市场应如何发挥作用?为此,《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了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

新阶段赋予新要求

基础设施在保障经济正常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刘锋表示,在过去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在“铁公基”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体量及投资增速均是世界第一。水利、发电、能源、交通、房地产等领域的大规模投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步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这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新基建”应运而生。刘锋认为,“新基建”的提出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我国的固定资产形成率、资产运行效率较低。我国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通过房地产、交通、能源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拉动了GDP增长,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存量资产。但自2005年之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固定资产形成额之间的差额逐渐走阔,资本形成率逐渐降低。其次,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传统基建投资的相对过剩,使得存量资产的运行效率降低,交通运输、体育场馆、房地产等的空置率都反映了这一问题。因此,当前对于传统基建的路径依赖需要转变,转而通过新能源、5G建设、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第二,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生产要素即人力、资本、土地资源、技术和数据资源。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即全要素生产率。刘锋提到,与过去相比,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刘锋表示,与美国相比,其他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在60%以上,而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44%。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本投入体量大,但投入产出比较低。刘锋分析认为,当前我国需要提升的不再只是资金、人力等要素资源的体量,而是应该着力提升资源的整合效率。

封面⑥丨现代化基建需加强软基建——访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

中国移动湖北保康分公司工作人员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一处 5G 基站上进行设备调试。来源:中经视觉

展开全文

在软基建下功夫

刘锋强调,未来我国基建投资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再单纯地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目标,要更加注重“补短板”领域的投资,通过“新基建”“软基建”提升资源整合效率,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在他看来,现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不在硬件而是软件,软性基础设施建设要比硬性基础设施更重要。

刘锋提到,我国在看病就医、社保体系、养老体系等领域的硬性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形成相当规模,但对应的管理方式和配套服务相较于硬基建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软性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导致效率较低,需要花大力气投入和改造。

刘锋表示,在投资的边际产出效率不断递减的当下,建议在运用财政工具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中,进一步开拓思路,以“补短板”领域为核心,展开广义的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所谓广义的国家基础设施,不仅涵盖狭义基础设施所代表的硬件设施建设(包括传统硬件和高科技硬件设施),更包括住房供给、公积金与养老金制度、科技研发和知识产权机制、公共卫生与应急体制机制、基础和职业教育、现代金融体系等一系列软性基础设施。

投资产权要明晰

刘锋认为,目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主体不明确、产权不清晰等原因,形成的资产无法在资本市场变成金融资产,导致许多存量资产无法交易流通,固定资产资本化率低,资本市场发挥作用有限。

因此,资本市场应进一步发挥资产融通作用,通过资产证券化、资本化手段提高存量资产的运行效率。刘锋强调,这就要求相关投资项目的产权非常清晰,建立对产权制度的保护机制,并落实到立法、司法和执法各个层面。明确项目投资主体的产权关系,通过资产证券化、资本化,形成股权、债券、REITS、可转债等可交易的金融工具,转换为在资本市场可投资、可交易的标的物,才能更好利用资本市场的金融资源,盘活存量资产。

此外,在存量资产上市融资加大市场供给的同时,应鼓励更多市场化的投资机构以及国际资本参与市场的投资。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化交易,形成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少信息不对称,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实现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

刘锋还提到,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提升经济效率,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优势助力民营企业发展,金融领域改革永远在路上。

刘锋指出,我国GDP总量虽然已经是美国的2/3,但债券市值仅为美国的1/3,股票市值为美国的1/5,经济的资本社会化率与美国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的资本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为经济发展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但同时,民营经济在资本体系里获得资金的能力仍非常有限,仅有20%-30%。

刘锋强调,金融市场对企业要一视同仁,让真正有发展潜力、能盈利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事实上,我国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注册制改革、设立北交所,对投资者进行保护,完善产权、清算、退市等交易制度,让市场有优胜劣汰的机制等,这些都助力推动了资本市场扩容升级。

刘锋表示,面对堵点跟障碍,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源市场都要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梳理现存问题,提升运行效率,资本市场将有无限想象空间。

此外,在基建投资预期走高的背景下,投资者应如何把握投资线索?

刘锋认为,第一类是资本市场中与基建直接相关的公司,如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和物流、基础能源等行业或将会有较好的市场表现。第二类是新基建发展方向的相关公司,如低碳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5G、高端制造、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以及乡村建设、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养老体系建设、新消费体系打造、财富管理等,这些都是未来新基建的内涵。另外,前期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公司,包括机场、旅游酒店、餐饮、娱乐设施等行业目前估值已下跌较多,但未来仍有较大潜力,一旦疫情好转,有望实现报复性增长。

拒绝“运动式基建”

尽管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出新部署,但强化基建并不意味着“放基建”。刘锋认为,基建是常态,可以进行逆周期调节,但“运动式基建”不可取。

那么,“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怎么做?刘锋表示,首先要找到该领域的短板。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基础,仍然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除了前面提到的软性基础设施建设外,传统基础设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尽管我国的交通、电力、水利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但地区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刘锋指出,部分乡村地区的给排水、交通设施、医疗、教育和养老设施等基础设施较为老旧,城市间的发展不均衡仍是短板,针对薄弱地区需要持续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带动经济稳定增长。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刘锋表示,基础设施建设受益面广泛,不仅提高了经济社会效率,还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增长意义重大。

刘锋最后表示,在国内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中央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社会环境,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将为我国稳定经济增长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陈希琳 翟晓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