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占祥:半导体领域未来有可能出现世界级巨头,硬科技企业要建立高度竞争壁垒

赵占祥:半导体领域未来有可能出现世界级巨头,硬科技企业要建立高度竞争壁垒

本期对话嘉宾 | 云岫资本合伙人兼首席技术官 赵占祥

对话编辑 | 青春

点击进入投资中国系列访谈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创投行业作为最亲近创新创业领域的资本力量,在激发市场活力、整合创新资源、汇聚发展要素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在这期间,我们目睹了众多得益于创投支持的企业崛起。

在硬科技领域,投资扮演着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硬科技企业而言,如何构筑自己的竞争壁垒?创业者又如何能够吸引资本的关注和投资人的支持?本期“投资中国”对话了云岫合伙人兼首席技术官赵占祥。

赵占祥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博通等知名公司从事云计算、AI芯片、闪存控制芯片研发,是名资深的芯片工程师,于2018年加入云岫资本转行成为一名投资人。

赵占祥认为,在硬科技领域,公司要建立竞争壁垒才会更加坚不可摧。那些在技术、材料等方面拥有高度创新性的公司,以及采用多个产品线组合的公司,能够在不同领域布局,降低风险,拥有更深厚的竞争壁垒。

硬科技企业在技术应用以及产业生态上,天然存在高认知门槛。对于投资人来说,如何甄别具备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赵占祥认为,投资人需要对所投资的行业有深刻理解,了解市场具体需求,因为即使某项技术非常优秀,但在市场化推广方面可能需要很长的周期,有时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化。因此,投资人需要将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评估一家企业的潜力。

赵占祥认为,中国在半导体领域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尤其是在智能汽车、半导体制造和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未来肯定会发展出一批有实力的、能与国外巨头竞争的企业。他鼓励国内投资者对高科技公司的发展周期和财务数据增长有一定的包容度,支持这些创新企业的长期发展。

赵占祥:半导体领域未来有可能出现世界级巨头,硬科技企业要建立高度竞争壁垒

展开全文

以下为对话精编:

投资中国:您在加入云岫资本之前是一名芯片工程师,为什么会转行做投资人?

赵占祥:我以前是芯片工程师。最早的时候,我在北京微软研究院做人工智能研究,研究的方向是AI芯片。大概在2017年,我想转入投资行业,因为中国整个半导体行业在之前很少有投资人会关注;到2018年左右,这个行业的投资风口来了,我那时作为行业专家,很多人经常问我半导体投资该怎么看。

2018年,我遇到了云岫资本创始人高超,他们正好需要一名半导体专家加入云岫资本。在这个契机之下,我加入了云岫正式转行,从芯片工程师转入投资行业。

投资中国:在转行的过程当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赵占祥:最大的挑战是之前没有经历过这个行业。一开始挺痛苦的,因为我以前是工程师,面向的是机器,要写各种代码。但投资面对的是各种人,还需要了解金融行业的一些黑话。

所以开始的一两年特别累,但经过那两年之后就很顺了,因为你既懂行业,又懂金融,在目前的投资圈可以发挥很大价值。

投资中国:加入投资行业的第一年,您印象最深刻的一笔半导体交易是怎样的?

赵占祥:印象深刻的项目是英韧科技,该公司的创始人曾是一家全球前十大芯片设计公司的CTO,是业界的重要人物。当时,英韧科技需要融资,由于创始人本身资源雄厚,所以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和竞相投资。

我转行后主动约见了这位创始人,因为我们早期就相识。在我担任工程师时,我撰写了一本存储芯片行业的畅销书,而这位创始人正是该领域的专家,他称赞我的书写得很好,认为我对这个行业了解深入,帮助他的企业进行融资服务可以让他更专注于公司经营,这对他会有很大帮助。

作为一位顶级创始人,他也收到了众多一线财务顾问的邀约但放弃了,最终选择与云岫合作——他认为我们是一家创业公司,彼此有着相似的创业背景。这是我进入融资领域的第一个项目,我十分珍视这个机会,云岫也非常重视对英韧的服务,企业最初计划融资2亿,最终融资额超过了4亿,达到原计划的两倍多,也是很成功的。

投资中国:您在选择项目的时候,一般会从哪些方面评估?

赵占祥:在选择项目时,我们的方法与以前关注财务数据的方式有所不同。过去,人们在评估项目时通常关注收入是否迅速增长,因为营收每个月持续增长看起来非常吸引人。然而,科技行业实际上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行业,前期需要逐渐积累,后期则可能迎来指数性增长。

在创业初期,公司通常需要融资支持,但在后期指数性增长时,资金需求可能会减少,公司也会拥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在行业发展初期,很难单独用财务数据来判断项目前景,更需要依赖专业的判断。这需要对行业有深刻了解,需要了解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最底层到中层、上游到下游,了解每个环节对企业的要求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例如,我在2018年开始帮助芯片公司融资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发现大多数投资机构对半导体行业的了解需要从零开始。当然现在情况好转了许多,经过三四年的时间,大多数投资人都投资过相关的科技项目,对行业也有了一定了解,不再需要我们进行基础科普,这使得大家能够更专业地评估项目。

投资中国:您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半导体市场的规模和发展现状?

赵占祥:根据最新数据,2022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到5700亿美元,而中国贡献了1800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成为重要的市场参与者。在2017年之前,中国对半导体领域的投资相对有限,主要依赖政府和极少数机构的有限资金支持。

然而,自2019年以来,中国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规模不断增加,仅在一级投资领域,特指股权投资,每年就已超过千亿人民币;再加上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每年的投资额可能超过两千亿。近年来,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资金投入巨大,这也推动了国内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中国国产芯片市场的规模也在迅速增长,从而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产值不断上升。

投资中国:您如何看待未来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趋势?

赵占祥:半导体行业是一个自然的周期性行业,我已经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十多年,也亲历了多个周期的变化。举例来说,2020年和2021年这两年,半导体市场处于一个上升周期,各种设备都面临芯片短缺问题,包括汽车和手机等领域。然而,从2022年开始,市场突然急剧下滑,手机出货量在2022年到2023年期间持续下降,因此,目前许多手机公司的经营情况都相对困难。

半导体行业通常经历周期性的上升和下降,在下一个周期即将到来之前,制造商将不得不减少产量,但如果有新的需求出现,供应又可能会不足。半导体行业的增长趋势通常呈现出逐渐上升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波动。

投资中国:中国对于全球半导体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了90%,我国的国产半导体如何才能全面替代?

赵占祥:半导体行业是一个全球合作密切的领域,尽管芯片本身微小,但其制造需要全球各个公司的协同合作。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相对于美国等国家来说仍存在差距,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

尽管中国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参与,但还有多数公司规模较小、整体实力相对较弱,中国半导体行业还需要经过大约20年的时间,逐步改进自身实力。初始阶段可能存在基础较弱的情况,逐渐淘汰一些公司,同时壮大一些公司。但经过多个周期后,将会涌现出一批实力强大的企业,有可能超越国外竞争对手。最终,中国必将培养出一批具备竞争力的企业。

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庞大的下游市场。如果把半导体制造比喻成一支航母作战群,那么需要一些大型终端公司充当航母,同时需要许多小型公司扮演不同角色,如舰艇、飞机和预警机。由于平台性公司的存在,周围的小型公司得以发展壮大,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这个优势将有助于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取得更大成就。

投资中国:您如何看待芯片以及半导体行业的投资前景以及它的投资回报率?

赵占祥:在国际上,主流投资人已经不太倾向于投资芯片制造领域,因为美国等国家已经经历了半导体高速发展时期,他们的行业巨头在各个领域都很强大。相对而言,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机会仍然存在于每一个细分领域,在许多方向上,中国尚未涌现出巨头,这也意味着投资这些领域依然有很大的价值,有机会培养新的产业巨头。

作为曾经的创业者,我深知一个创业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竞争对手已经很强大。举例来说,如果你想进入服务器市场,联想、浪潮、曙光等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客户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国内初创公司的产品呢?所以初创公司的发展机会相对较小。同样地,如果你想进入企业级存储和解决方案市场,国内的巨头如华为也已经有很大的份额,竞争激烈。

因此,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如果在国内已经有一些巨头存在,那么其生存空间将受到限制。在半导体领域,为什么中国多年来没有涌现出巨头呢?这是因为国际巨头已经占据了市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客户已经习惯使用国外的芯片,且国际公司都是大型企业,中国小公司的产品难以被选择。

以前,半导体领域的投资机会相对较少,这也是没有大量资金涌入的原因。然而,从2018年开始,国外公司不愿意向中国销售芯片,中国公司也有一些顾虑,所以需要购买国产芯片。但在购买时发现大部分都是小公司,没有出现大型企业。这实际上为创业公司提供了生存空间,同时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机会。如果某个领域存在缺口,那么找到并支持最优秀的公司,它就有机会在这个领域蓬勃发展。

投资中国:在这些公司里面,有没有可能未来会出现一家领先的行业巨头?

赵占祥:有的,因为我们关注的是半导体行业全产业链,从半导体材料、设备、制造,到芯片设计,每个环节都有出现世界级巨头的机会。

投资中国:云岫资本重点关注新材料的国产化趋势和技术创新,新材料的使用主要围绕哪些领域,带来了哪些改变?

赵占祥:新材料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逻辑,一种是国产替代,另一种是技术创新。在国产替代方面,重点是解决高端材料中依赖进口的问题,尤其在半导体、生物医药和显示面板等领域。当前形势下,我们迫切需要国产替代的材料,减少对进口材料的依赖,从而避免受到外部制约。

还有一类新材料是通过技术创新产生的,这些材料具有广泛的下游应用领域,包括生物医药、半导体和新能源等。以云岫正在服务的项目领挚科技为例,他们致力于生物半导体领域,利用这种半导体的新技术,为生物仪器行业提供创新的耗材和仪器。他们在底层材料上的技术创新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这种方法是通过创新的材料技术寻找下游市场机会,并在该领域开展业务。

投资中国:结合今年的经济环境,您最看好哪些赛道?

赵占祥:在半导体领域,我们最看好几个方向。首先是智能汽车,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电动化和智能化的重大变革。随着汽车电动化的发展,产业对芯片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时涉及到碳化硅、IGBT等电动化领域的需求。智能化是汽车领域下一个重要战场,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动力方面的差异已经不大,未来的差异将主要体现在智能化体验上。因此,智能化领域将涉及大量的芯片应用,包括自动驾驶、车内座舱系统、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甚至未来的脑机接口技术都将与汽车的智能化密切相关。

此外,我们还密切关注半导体制造领域。中国目前在半导体制造方面相对落后,主要问题是在先进制程方面受到限制,很多先进制程的设备和材料无法购买。因此,国内对长期国产化的需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在成熟制程方面,中国需要建设更多的晶圆厂,这为国产替代提供了巨大机会。

半导体制造领域的第三个关键方向是第三代半导体技术,这是一个创新的机会。尽管在某些弱势领域我们仍然需要不断追赶,但第三代半导体代表着新兴技术,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和重大资本投入,有望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快的发展。因此,这个领域也提供了许多新设备、新材料以及制造机会。

最后,我们也会看AI,今年ChatGPT带动了整个AI基础设施发展,例如美国微软的AI基础设施和云计算的投入会重新升级。这也是我们今天很关注的一个方向。

投资中国:硬科技企业在技术应用以及产业生态上,天然存在高认知门槛。您如何甄别具备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

赵占祥:在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值得投资时,最大的难点在于很难仅仅依靠财务数据来确定其优劣。相反,我们需要具备行业逻辑,也就是对该行业要有深刻了解。并不是所有硬科技公司都必须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才能成为值得投资的对象,而是看公司是否有一个前景好的市场,其技术能否解决市场需求,并快速实现市场销售。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相关行业,了解需求的周期。有些技术可能非常出色,但将其推向市场并实现商业化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甚至需要五年到十年才能看到成果。

所以在投资时,需要将市场与技术结合起来考虑。这就要求投资人不仅了解行业,还要具备技术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判断公司的技术实力以及其未来业绩的增长潜力。

投资中国:云岫资本每年会发布半导体和芯片报告,您对今年的发展趋势有什么预判?

赵占祥:自2019年科创板推出以来,我们已经看到硬科技领域涌现出许多公司进行上市。从目前的趋势来看,重点是追求创新、解决难题,因为只有解决复杂难题,公司的竞争壁垒才会更加坚不可摧。

在我们进行投资时,逐渐认识到护城河的重要性。有些公司依赖于短期的行业机会快速发展,但这种机会很难重复出现,即使一次成功也难以再现。长远来看,我们倾向于投资那些拥有高度竞争壁垒、能够持续发展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具有坚实的壁垒,随着时间推移,它们的护城河会变得越来越深。

例如在技术领域,如果公司拥有大量的专利布局,并在不同方向上进行研发,最终这些公司将变得非常强大。另一个例子是材料领域的公司,它们会采取平台化的发展路径,将一种材料应用于多种场景,在各个领域布局。因此,这些公司的收入不会受到单一行业波动的影响,它们拥有多样化的产品,竞争对手很难通过单一突破来超越它们,这种多个产品线组合的策略也加固了其竞争壁垒。

投资中国:您觉得国外的硬科技投资的模式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值得我们学习的?

赵占祥:国外对于创新的包容度更高一点。国外的一些产业和大公司根据自己的产业链布局,会投资一些创新技术,其实有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先投创新公司再做并购。

国外的投资人对创新非常包容,比如我们看ChatGPT的母公司OpenAI,其实这家公司之前并没有产生什么收入,但是融了超过10亿美金,而且投资人在短期内不会要求它的收入。

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国内投资人能对高科技公司的周期性和财务数据增长有一定的包容度,不要过早期待公司马上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