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核心结论

宏观政策预期关注度提升,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观点回顾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01大势及风格

去库周期延续,基本面底部已现。6月PMI较上个月有所回升,其中生产端改善明显优于需求端,新订单指数虽有边际好转但企业经营预期依然偏弱,此外,6月出厂价格指数及购进价格均出现明显回升,或指向PPI降幅趋缓;非制造业PMI较上月有所下降但依旧位于临界点之上。从库存周期的角度来看,当前国内工业企业仍处于去库周期阶段,6月PMI产成品库存指数也仍处于加速回落趋势之中。此外,5月工业企业利润降幅也有所收窄,新能源产业链带动下中游制造相关行业利润表现突出,下游消费品利润也有所改善。总体来看,此前国内需求疲弱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当前来看,内需底部已现,但改善趋势的形成仍是当前宏观面关注的核心。

关注市场左侧布局机会。周五晚间央行发布了二季度例会通稿,通稿对于国际环境的判断更为严峻复杂,同时新增“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综合运用政策工具”“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风险”,由此可见央行对于近期汇率波动的关注度有所提升。近期,在美元流动性转紧、国内需求疲弱政策宽松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贬值速度有所提升,离岸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已经突破7.2整数关口,创22年11月以来新高。短期汇率的波动对于市场风险偏好产生了一定冲击,本周市场情绪依旧延续低位震荡。虽然各项指标均显示当前A股下行风险有限,但似乎短期上行动力也有所欠缺。临近7月,市场对于宏观政策关注度提升,我们延续此前观点,当前市场下行风险较低,是下半年较优的左侧布局时点。未来随着政策预期落地或数据实质性好转,市场有望逐步开启年内第二轮行情。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展开全文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02中观与行业

本周“一揽子”政策预期回升背景下,行业表现涨多跌少。行业方面,人民币贬值催化纺服行业领涨,工业企业利润及PMI等经济数据边际回升叠加政策预期回升,顺经济周期行业底部反弹,涨幅居前。TMT科技行业在宏观及风险偏好事件等交易逻辑冲击下,本周表现居后。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本轮科技行业调整内涵及形式已较为充分。本轮科技行业在短期内,已先后经历了1“交易型调整”、2“止盈型调整”、3“宏观交易型调整”、4“风险偏好冲击型调整”这四种类型的调整。

1、交易型调整。经过一季度末的持仓飘移的交易回转经验训练,二季度末市场对此行为的交易有明显提前,并成为本轮科技行业调整的初期因素。考虑先交易,先弱化,我们认为当前时点该因素对科技板块的边际影响已有显著降低。

2、止盈型调整。科技板块投资者在此前积累较大浮盈后选择开启止盈的时点,往往源自于高位情绪敏感期的微小触发因素,如上文季末持仓回转、上市公司负面公告等触发,导致止盈交易正式展开。当前ChatGPT指数幅度上已经历明显调整,止盈交易的逻辑已明显弱化。

3、宏观交易型调整。随着此前政府调研工作的陆续结束以及7月政治局会议临近,市场对于一揽子政策的预期逐渐抬升,这导致科技行业本周同时开始经历第三种类型调整,科技对手盘行业随着政策预期升温也展现了部分底部反弹的迹象。“一揽子政策”的预期(如李强总理6月27日表示中国将在扩大内需潜力,激活市场活力等方面,推出更多务实举措等),短期或对科技行业相对收益构成一定压力,但从全年维度来看,相关政策预期落地,更多保障全年经济“弱复苏”格局的置信度进一步提升,而非陷入此前弱复苏或被证伪的“衰退”格局,复苏环境有助于科技板块获取绝对收益,弱复苏更有助于科技板块相对收益空间的展开。

4、风险偏好冲击型调整。经过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和新时期中美科技竞争的广泛演绎,资本市场对于大国竞争背景下的“被限制”与“自主可控”已形成充分预期,此前我国高科技发展领域受到诸多限制行为,但后视角来看,不仅未对科技行业整体发展构成影响,更推动一批“替代”型公司价值不断被发现,价格中枢持续抬升。

科技快速调整期结束,静待新催化重启上行。科技行业正处于年初以来第三次波动调整期,从我们关注历史上前三次科技行情结束的十点特征信号指标来看,其中第四个特征信号指标,即业绩比较优势或其预期下行的阶段或为科技行情终结的最重要特征信号指标,其他九个特征信号指标,如流动性或风险偏好冲击等,更多是导致行情阶段性调整的特征信号指标,行情往往并不会因此终止,甚至会在相关估值与交易情绪等特征信号消化后重新集聚上行的力量。

本次科技行业(年初以来第三次)调整内涵及形式已较为充分,空间角度来看的跌幅已进入可接受范围,但时间角度或尚有消化空间,参考本轮科技行情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整阶段经验,分别耗时21与16个交易日,调整期结束并重新开启上行的信号往往为触发特征信号指标5与6(即技术更新催化、海外映射催化),第一次调整期结束上行源于ChatGPT4.0大模型、微软copilot、英伟达GTC大会及国内厂商大模型发布的连续催化,第二次调整期结束开启上行源自“具身智能”及英伟达业绩指引等事件催化。因此,从幅度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本次科技行情快速调整阶段或已接近结束,后续重启上行需等待新一轮特征信号指标的触发,如特征信号指标5新技术事件催化、6海外映射及1“一揽子政策”预期落地。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近期,国内首个金融行业AI大模型LightGPT正式发布,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关注“AI+”主线中近期具备催化的“AI+金融”、“AI+制造”,特别是机器人产业链。短期均衡配置中期订单催化有望落地、估值逼近历史低位的国防军工,以及有望受益于新能源车购置税政策延期落地、景气向好的新能源。

“金融GPT”的加速落地有望提供更高效、更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引领金融科技行业变革。AI技术应用对于偏向金融前台的智能投顾、智能问答等,价值量提升更多体现在订阅服务收费以及为平台和其他业务引流层面,而对于偏向中后台的智慧运营、风险控制等,价值量提升则更多体现在降本增效。

海外开启新一轮金融GPT革命。1)2023年3月30日,彭博社宣布训练了专门用于金融领域的LLM——BloombergGPT,其在金融任务上的表现远超类似规模的开放模型,在通用任务上优于其他相同参数量级的模型。凭借其广泛、全面、可靠的数据来源和大模型能力,BloombergGPT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和使用场景进行特定的模型训练和参数设置,全方位满足用户各种金融需求。2)4月FinChat.io也随之发布,能够对用户提出的金融问题整合信息作出回答并绘制相关图表,提供超750家公司实时数据和深度洞察。目前用户每天有五次免费提问的机会,也可进行付费充值以获得更多提问机会。

国内金融行业大模型应用加速落地。1)同花顺发力“AI+金融”。同花顺推出一些系列兼具AI和金融属性的产品和服务,如:智能投顾平台i问财通过AI技术提供智能选股/量化投资/快速选股等服务;AI开放平台面向客户提供数字虚拟人/智能金融问答/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质检机器人/会议转写系统等应用;iFinD运用AI算法为用户提供智能预测/智能搜索/智能脉络等创新应用;数字人交互一体机在多服务场景中辅助完成业务咨询办理、营销推广宣传等任务。2)度小满正式开源国内首个千亿级中文金融大模型——“轩辕”。轩辕大模型在1760亿参数的Bloom大模型基础上训练而来,相较于通用大模型,在金融名词理解/市场评论/数据分析/新闻理解等方面效果大幅提升,在金融领域具有显著优势。3)国内首个金融行业AI大模型LightGPT正式发布。6月28日恒生电子联合恒生聚源发布国内首个金融行业AI大模型——LightGPT,针对投顾、客服、投研、运营、风控、合规、研发等7个金融业务场景,为包括券商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提供底层AI能力支持。同时发布两项基于大语言模型技术的数智金融新品——金融智能助手光子和全新升级的智能投研平台WarrenQ:光子作为串联了“通用工具链+金融插件工具+金融数据+金融业务场景”的智能应用服务,能够解决大模型在落地过程中的技术连接、应用连接、数据安全合规即时等问题,实现业务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和重构;WarrenQ是恒生聚源推出的面向投研投资场景打造的专业一体化投研工具平台,于2022年6月首次发布。此次升级推出两款AI工具产品——WarrenQ-Chat和ChatMiner,将“搜读算写”升级为“Chat读算写”。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2023年6月28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方案》提出:1)要聚焦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要努力对标国际领先人形机器人产品,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政策加持下人形机器人技术有望持续迭代,推动人形机器人应用平台建设,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2)要提升机器人关键支撑能力,全面实施“机器人+”应用示范。增强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等基础支撑能力,同时面向医疗、制造、建筑等领域重点需求,开展“机器人+”应用示范,加快形成标志性场景、标志性服务、标志性模式和标志性业态。在政策指引下机器人产业链有望缩小国际差距,加速国产替代,未来机器人行业多场景应用模式将加速落地,需求空间广阔。

产业链方面,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电机、丝杠、控制器、减速器、传感器、执行器、智能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中游主要为机器人本体制造及面向终端行业应用的机器人系统集成;下游应用主要由对自动化、智能化需求高的终端行业企业用户和个人消费者组成。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03一周市场总览、组合表现及热点追踪

消费提振政策加码,家居消费有望回暖。2023年6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就促进家居消费部署相关举措。

政策组合拳将助推家居消费。汽车、家电、家居、餐饮占社零总额四分之一左右,是消费的顶梁柱。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曾在4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着眼于恢复和扩大消费,今年将完善政策措施,疏堵点解难点。聚焦汽车、家居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动出台一批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此次会议指出,家居消费涉及领域多、上下游链条长、规模体量大,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提振,有利于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和经济恢复,打好政策组合拳。建议关注家居消费新政与先前政策的联动效应,如促进家居消费政策与老旧小区改造、住宅适老化改造、便民生活圈建设、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等政策衔接配合、协同发力,势必形成促消费的合力,以此进一步释放消费内驱力。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家居消费新政催生产品升级。本次国常会议指出,要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助力生活品质改善。实际尚,此次消费提振措施也将倒逼企业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鼓励企业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化家居商品,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助力生活品质改善。贝壳研究院曾表示,在城市往往买房决定了装修的上限,买房诉求决定了装修选择,家装家居是房产交易后链条连带率最高的需求。因而政策的实施将带动家居消费需求的增加,推动家居行业的发展。政策鼓励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家居商品,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目前家居细分板块中,成品家居与定制家居尚处于相对低点,此次政策预计将给相关行业带来新增长点。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家居概念股或迎来戴维斯双击。目前A股市场家居概念股市盈率适中,随着家居消费刺激政策措施的不断加码,并与相关消费提振政策相互配合,家居消费预计将走向持续回暖。随着居民消费升级,绿色化、智慧化、定制化等逐渐成为家居消费新趋势,此次会议提出要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鼓励企业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化家居商品,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助力生活品质改善。实际上,考虑到现今的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家居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此次刺激政策有望为家居行业带来了新一轮的增长机遇。因此作为该行业龙头代表的部分家居概念股,无疑将受到此次政策红利带来的增长红利。同时,随着经济的稳步复苏和消费信心的增强,投资者对家居行业的乐观情绪逐渐增加。家居概念股在这一背景下受到了资金的追捧,市场有望推动家居概念股迎来戴维斯双击。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家居新政下AIGC将推动智能家居进入战略机遇期。随着今年消费经济的逐步复苏,智能家居等消费需求也开始得到释放,同时伴随生成式AI的高增式发展,也将赋能智能家居实现更优质的使用体验,如今伴随国常会家居消费刺激政策,势必将促进智能家居进入到新一轮的增长期。据Statista数据,预计到2026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53亿美元。不过当前国内智能家居渗透率仅为14.5%,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大部分智能家居产品的渗透率不足10%。这是由于许多智能家居尽管带有“智能”的前缀,但实际上只能实现联网功能,进行被动交互,而能够实现主动交互的家居产品才能称为AI家电。并且在现阶段,AI技术仍然以智能识别模组、智能语音模组等形式应用于智能家居各类产品中。随着用户对家居安全系数及舒适度要求的提升,AI技术也将更多的应用到各类产品当中,AI在智能家居中的渗透率也有望快速提升。我们预计此次家居消费政策后,由生成式AI赋能的智能家居将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长期看有望推动智能家居板块整体估值。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中银策略:静待新催化重启科技上行

风险提示

逆周期政策不及预期,疫情发展超预期恶化。

来源:券商研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