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风暴中的中国通缩之谜

全球经济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通胀风暴,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物价水平都在飙升,引发了市场恐慌和政策紧张。而在这场风暴中,只有中国似乎是一个安全的港湾,不仅没有出现通胀压力,反而出现了通缩迹象。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是如何避免通胀的?

中国的通缩是否会持续?

中国是否需要担心通缩的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全球通胀风暴中的中国通缩之谜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目前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通缩,而是出现了结构性的通缩。所谓结构性通缩,就是指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物价变化存在差异,导致总体物价水平下降,但并不意味着经济活动萎缩或需求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3月份,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0.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0.5%。从这两个指标来看,中国并没有出现持续下降的物价总水平,而是出现了生产端和消费端之间的价格背离

那么,导致这种价格背离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由于全球疫情、地缘政治、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供需失衡,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特别是能源、金属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给生产成本带来了压力。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3月份,中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1%,其中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上涨25.7%,有色金属价格上涨16.6%。这些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了PPI的上升。

全球通胀风暴中的中国通缩之谜

展开全文

  • 二、国内供需结构性失衡

由于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的不平衡不充分,国内各行业、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存在差异。一方面,受外部需求拉动和产业链优势支撑,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出口导向型行业表现较好,产能利用率较高;另一方面,受消费信心不足和收入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服务业、消费品行业等内需导向型行业表现较弱,产能利用率较低。这种供需结构性失衡导致了不同行业之间的价格分化,一些行业的价格上涨,而另一些行业的价格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3月份,中国PPI中,采矿业价格同比上涨8.4%,制造业价格同比上涨1.1%,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价格同比下降2.9%,建筑业价格同比下降0.6%。而在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6%,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同比上涨2.5%,居住价格同比上涨1.7%,而交通和通信价格同比下降2.9%,衣着价格同比下降0.6%。

  • 三、货币政策与物价之间的传导机制不畅

由于疫情冲击和经济复苏的需要,中国在2022年实施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23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2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4.7万亿元,同比增长13.7%。按理说,货币供应量增加应该会导致物价上涨,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是因为货币政策与物价之间存在着多个中间环节,包括信贷、资产、收入、预期等,这些环节都可能出现阻滞或滞后,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不明显。

全球通胀风暴中的中国通缩之谜

例如,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不足,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由于居民和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不佳,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支出,从而抑制了物价的上涨。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出现的结构性通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那么,中国是否需要担心通缩的负面影响呢结构性通缩是否会演变为全面性通缩呢?对此,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 一、结构性通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结构性通缩并不一定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表现。

例如,如果某些行业或地区的物价下降是由于技术进步或生产效率提高所导致的,那么这种物价下降反映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力的提升,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如果某些行业或地区的物价下降是由于市场竞争或供需调整所导致的,那么这种物价下降反映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推进,对经济增长也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某些行业或地区的物价下降是由于需求不足或产能过剩所导致的,那么这种物价下降反映了经济活动的萎缩和市场信心的低迷,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因此,结构性通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二、结构性通缩对全面性通缩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结构性通缩并不一定会导致全面性通缩,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如果结构性通缩持续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强度较大,那么就有可能引发全面性通缩的预期和行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如果生产端和消费端之间的价格背离持续加剧,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下降、投资减少、生产减少、就业减少、收入减少、消费减少、需求减少、物价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全面性通缩。因此,结构性通缩对全面性通缩的影响取决于其持续性、广泛性和强度,需要密切监测和预警。

总之,中国目前出现的结构性通缩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既不能忽视其背后反映出的经济困难和挑战,也不能过分夸大其对经济增长和稳定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和应对这一问题,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我们需要在保持货币政策总量适度、财政政策积极有为、汇率政策基本稳定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促进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我们需要在保持宏观调控目标不变、政策取向不变、政策力度不变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协调配合,完善宏观调控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精准度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通胀风暴中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