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能否摆脱“煤主沉浮”?

原创 幕何方 财经西部 2023-02-14 18:45 发表于陕西

榆林能否摆脱“煤主沉浮”?

撰 稿︱ 王艺涵

编 辑︱ 刘军伟

2022年经济数据显示,榆林GDP全年突破6000亿元大关,以1108亿元的增量,位列全国前列。

在此之前的2017年至2021年,榆林仅用五年时间,完成从3000亿级向5000亿级的跨越。“外挂式”的增长,令榆林迅速超越洛阳,成为中西部非省会GDP第一市。

但与此同时,坊间关于榆林“煤主沉浮”的论调依旧不绝于耳,毕竟在2014年至2016年,受能源周期因素影响,该市经济增长曲线曾走出一个“V”字型。

惨痛教训在前,眼下及未来一段时期的榆林,能否且如何熨平经济周期?

01要说转型不容易

“人们常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是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能源行业的篮子里无疑是鸡蛋最多的。”这一段文字,出自2022年10月底榆林市统计局官微发布的《对榆林能源行业发展的思考》。

从过往十年的数据来看,榆林经济发展的总量、增速,与煤炭行业密切相关,能源稳则工业稳。尤其这两年,在能源保供、稳经济的举措下,榆林迎来新一轮煤炭大涨周期。

2022年全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3.65亿元,以20.4%的GDP名义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进一步来看,其第二产业增加值4673.49亿元,增长5.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按能源工业和非能源工业划分,规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6.5%,其中煤炭开采洗选业增加值增长6.5%。

而这一时期关于榆林的媒体报道中,“煤超疯”也成为频频使用的关键词。

榆林能否摆脱“煤主沉浮”?

展开全文

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发挥自身能源工业优势,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是应尽之责。同时,其能源经济红利也为陕西地方经济社会作出巨大贡献。2022年1-8月的数据显示,榆林地方财政收入650.86亿元,大幅超越省会西安。

但与此同时,不得不提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转型升级。

一方面是受“双碳”等政策性发展约束;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受能源周期影响,经济运行难以避免大起大落。

但转型谈何容易,能源开采投入少、产出高、利润大,经济结构对此容易产生高度依赖,导致产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进展缓慢。由此,也有“资源诅咒”一说。正如区域政经观察人士所言,煤价低迷的时候想转型,没有资本敢进场;煤价高歌猛进的时候想转型,没有资本愿意退场。

02但是的确在努力

转型的本质是创新发展,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对此,有关专家语重心长的提醒:“趁现在煤炭形势好,有钱的时候加快转型,因为产业转型是需要钱的,不要到了没钱的时候再想到转型。”

榆林的产业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种是“增加其他篮子的鸡蛋”,如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智能无人及通航、氢能、羊毛轻纺、镁铝下游、农产品和中药材深加工、节能环保、全域旅游等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种是近年来提出的“三个转化”,即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

2022年全年数据显示,榆林制造业增长13%(陕西省同期增长5.4%);按能源和非能源划分,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12.8%(陕西省同期增长5.8%),其中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

再以近十年变化为例。

榆林能否摆脱“煤主沉浮”?

图表来源:榆林市统计局

榆林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五大支柱行业(煤炭开采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中,能源行业产值占比高达95.3%,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产值占比4.7%。

到了2021年,能源行业总产值占比五大行业总产值为89.9%,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产值占比为10.1%,提升5.4个百分点。

榆林统计局曾对2021年生产规模较大的工业产品进行统计,大致分五大类,即能源产品、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生产性材料、终端消费品。该局同时指出,“总体来看,大多工业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榆林能源行业要进行转型升级,主要优点是能化原材料丰富,缺点就是终端产品缺乏。”

相应对策,诸如发展以初级形态塑料为原料的塑料制品制造业,发展以化工原料为基础的制药以及油漆、涂料、染色剂、洗涤剂、化妆品等添加剂制造。从原材料到深加工,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从而改变“煤主沉浮、一煤独大”的局面。

《财经》丝路经济研究院注意到,榆林近几年上马了一批重大转型项目,如引进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制烯烃项目,开创国内煤制甲醇联产乙二醇向可降解塑料产业链延伸的先河,全球首套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首套45万吨煤油共炼示范项目分别在陕西未来能源化工公司和延长集团建成。

03还有城市“软实力”

所谓城市,如果说“市”意指产业硬实力,则“城”是城市软实力,两者相辅相成。

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榆林软经济指标落后硬经济指标67位。这种差距体现出发展的不均衡,暴露了以往榆林在城市科教文卫等配套领域的历史欠账。

在补城市基础配套短板方面,2022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17年-2021年,榆林市民生支出年均增长13.9%,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438所,新增学位13.5万个,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达到6.09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基本医疗参保率达95%以上。

同时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榆林加快推动了一批大型生态修复、公共配套项目落地,诸如榆溪滨河公园、榆林大剧院、榆林体育中心、统万城国家遗址公园、榆林中能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另据上述政府工作报告,榆林高位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统筹实施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林木覆盖率提升到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陕西省第一,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榆林能否摆脱“煤主沉浮”?

榆林人口的正增长,也侧面印证了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数据显示,2021年,榆林市中心城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城镇化率提高到62.1%。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榆林常住人口共362.4万人,与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27.3万,增长8.2%。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榆林目前还是唯一一个没有开通高铁的6000亿级城市。

目前最有希望的延安至榆林至鄂尔多斯高铁,据《延安日报》报道,2023年2月6日下午,延安市市召开延榆鄂高铁延安段项目建设专题会,听取规划选址等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存在困难问题,部署推进下一步工作。

种种信息表明,无论是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软实力提升,抑或高铁等功能短板的补充,手握“财力”的榆林,正在努力当中。这也基本符合公众的期待,毕竟在坊间描述中,这座城市有望成为陕西“双核”之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