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稳增长:新一批政策在路上 小微企业信心能否修复是关键

助力稳增长:新一批政策在路上 小微企业信心能否修复是关键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1月14日,工信部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着力促进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

“2023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成长?这取决于投资能否接过消费的接力棒。投资能否被有效拉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信心能否得到快速修复。”1月12日,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向经济观察网表示。

孙明春认为,如果决策部门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支持民营企业,这将有利于增强企业家信心,对私营部门投资活动的复苏意义重大。

中小微企业大都是民营企业,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近期正成为热议。

“当企业家成批出现的时候,这意味着经济复苏和繁荣;当企业家成批倒下的时候,意味着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1月7日,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财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高坚在首届重庆金融博物馆年会上表示,经济复苏要靠企业家,怎样使企业家恢复信心,这是关键。

融资难题逐步缓解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扰中小微企业的主要难题,近年随着政府多举措,这一难题正在逐步被缓解。

1月13日,银保监会召开的2023年工作会议透露,2022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23.6%,2023年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1月7日,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又是小微企业。近些年来,我国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截至去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3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远高于其他国家,贷款利率也在持续下降。2016年至2020年,小微企业贷款平均不良率低于3%,明显好于经合组织国家4.81%的水平。同时,大中型民营企业在获取信贷和股市、债市融资方面逐渐改善。2022年我国企业公开发行上市(IPO)全球第一,筹资额占50%。

1月9日,微众银行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联合发起的《服务业小型市场主体普惠金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小型市场主体“融资难”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报告》显示,申请贷款的受访者中超过92%成功获得了银行或互联网平台贷款。

展开全文

一位来自民营银行高管表示,大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低至4%左右,而中小银行尤其互联网民营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普遍在8%左右。互联网银行提供全流程线上贷款,随借随还,无抵押,无交际,为客户省去了较高的资金闲置成本和交易成本。

更为重要的事,基于数字金融技术的应用,当前数字银行和互联网平台渠道已实现“随借”的功能,这进一步降低企业贷款成本,如某数字银行小微平均借款时长8个月,这和一年期固定贷款期限相比,相当于节约了4个月,也就是1/3的资金成本,相当于12%的贷款利率下降4个百分点,到8%的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普惠金融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提高了中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金融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席吴晓灵在首届重庆金融博物馆年会上表示,金融因交易和生产需要而生,金融更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创新是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大浪潮中,金融服务的形式和金融产品的供给也必然随之变化。

“工信部一项调查显示,在小微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中,贷款可得性已经排在五名之后,前五位是社交限制、原材料成本上涨、招工困难、难销售等。融资难已经不是最紧迫的问题了,所以在让小微企业获得更多贷款的同时更要提高小微企业的金融意识和信用意识。”上述民营银行高管表示,政府在小微企业贷款之外,还要重点解决其他更多难题。

恢复企业家信心

《若干措施》显示,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会同各地方按职责分工负责强化政策落实和支持力度。深入落实减税降费、稳岗返还等政策,切实推动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结合实际优化调整2022年底到期的阶段性政策;加强中小微企业运行监测,及时掌握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问题,进一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若干措施》在关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外,强调“有效扩大市场需求”和“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尤其还强调“强化合法权益保护”。

“强化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制度,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措施》显示,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逾期未支付中小微企业账款信息披露制度,强化监管,加强投诉处理。深入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在金融政策支持企业方面,郭树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树立“一视同仁”理念,公平公正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具体为,货币政策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在进一步做好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基础上,加大对服务行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和保险保障力度;丰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获取更多金融资源。

金融博物馆理事长、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王巍表示,要用金融的资源和手段帮助实体企业发展,帮助实体企业转型,赋能低碳经济、数字经济,让金融成为创业者、企业家和人民大众手中的积极工具,追求经济安全和生活幸福的手段。

“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关注的企业信心不振、预期转弱,也是中央所说的‘三重压力’交织在一起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民营企业这边尤为明显,‘预期’在民营企业这边,显然更弱于国有企业。”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表示,从全国来看,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里,已经涌现出了一些头部企业、大企业,甚至在中国最新的500强企业的排名中,民营企业已经占据了三百多个席位。如果从整个国民经济中1.5亿以上的市场主体来看,民营企业在其中占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数可能要翻几倍,再加上他们家庭成员,总体人口规模里的份量,那显然是中国大多数社会成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法治经济。”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在当前的经济下行期,我们尤其要再次呼吁和强调企业家精神和法治建设。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活跃部分,是吸收就业的主力军,在我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地位。当然,中小微企业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也是非常脆弱,最易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过去几年,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最大。今年经济增速要想加快恢复,重要的任务是让广大中小微企业真正恢复活力、恢复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