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都推荐的且慢APP,口碑怎么样?

理财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是让自己不焦虑,内心丰盈,活得安心。真正的管好每一笔钱,实现长期的财富增长其实是一个高级的境界。为此我做了很多尝试,我发现与许多其他理财App的选择不同,且慢基金app不仅提供优质产品体验和投资推荐,更重要的是向投资人传递正确的理财理念,并用“四笔钱”方法教会每一位投资者落实这种长期收益的思维。且慢app是怎么做到的?

购买一份理财产品需要几步呢?

第一步:打开App;

第二步:购买理财产品;

第三步:关掉App。

就是这么的简单直接。而最初理财App的设计,也基本上就是一个单纯的买卖理财产品的入口。这也是理财App的核心功能。后来公募基金凭借着自己合规安全,门槛低、费用低、品种丰富的特点,成为了各家理财平台的当红炸子“基”,基金理财也就逐渐成为了我们日常理财的主要对象,这也是互联网带给理财的一些改变。接下来的讨论, 我们都以基金App为主,将通过与其他App的对比,告诉大家为什么我推荐且慢app。

第一类基金App:重在产品购买体验

就像早年的搜索引擎一样,这一类的基金App往往都会有非常不错的给基金分类打标签的机制,能够方便让用户通过设置各种筛选和排序条件,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基金产品,有一种「干净利落」的购买体验,就是这类基金App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熟练的投资者来说,真的就跟上面说的一样,打开,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经验来进行操作选择买卖,然后关掉。在早期基金还没有现在这么火的时候,很多券商都自己推出了自己的基金购买平台,比如广发基金、中欧财富这些app,都是当时投资者们用的比较多的App。

这些App一直在不断的开发和优化,在购买体验上确实能做到比较的高效。不过也比较适合对理财产品有深入研究,购买目的明确的投资者,而无法做到像且慢基金app一样帮助基金小白实现长期收益。反过来说,这一类App需要改进的就是帮助投资人克服畏难情绪——看到大量的选择,没有买过基金的人往往容易不知所措,如果仓促买了,也很难对收益有一个理性的预期。

更大的问题是,这类app往往主要销售的是自家的基金产品,所以可选择性很少,更多是配合各个渠道线上销售。总之,这一类App的特点就是:

效率:

专业度:

对用户的要求:

展开全文

容错率:

比较适合硬核的,对基金产品有深入研究,购买目的明确的投资者。而对于经验不足的投资人,往往操作的方向和自己的理财目标会出现不一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模式化的追涨杀跌,追跌杀涨,受到很多行为经济学因素的干扰。

第二类基金App:选推荐

自从有了大数据机器学习之后,软件们对用户习惯、用户偏好的理解普遍上了一个层次。通过个性化推荐来辅助用户选择,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个性化推荐最明确的好处,就是能够一定程度上修正投资人的候选集。

基金是很多的,投资人往往不是直接从几百支基金里面找自己想要的,而是从几支里面来挑选,这几支怎么挑选出来的?可能是道听途说,可能是自己的认真分析,可能是随机。个性化推荐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一些相对比较理性的选择,以更大的概率进入投资人的视野,从而被选中。这一类App的特点就是:

效率:高

专业度:高

对用户的要求:中

容错率:低

第二类是在第一类的基础上做了改变,变成了基金线上超市,通过花样繁多的基金品种,和超市促销员一样的推荐来导购。比如天天基金,在个性化推荐这方面就做的不错。有了个性化推荐,那么投资人自己选择候选基金的压力就减轻了,但是买卖的时机——也就是择时还是需要投资人自己决策的。所以这一类app适合对投资有一定的了解,投资理念较为规范,了解追涨杀跌的风险,了解择时的基本原理的投资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导购推荐的东西一定是好的吗?

如果投资人之前做出的选择风险过大,机器学习是应该帮助投资人「矫正」风险,还是认为投资人就好这一口,继续推荐风险更大的基金呢?这些其实都是挺微妙,然而对用户体验影响度很大的问题,且慢app能够准确把握投资人的想法和需求。

投资人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购买基金只是手段,根本在于实现长期的财富增长。但是往往在实践的过程中,忘掉了「长期」这两个字。且慢基金提倡的“四笔钱”则能够帮助投资人实现长期财富的沉淀。

在收益面前,尤其是看到某一支基金涨势喜人的时候,头脑一热杀进去了,就可能忽视了其背后的风险——因为市场是均衡的,高收益低风险的机会一旦出现早都已经被发掘殆尽了,在市场上持续存在的,风险和收益总是成正比的。

俗话说「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就是这样的。因为涨得厉害追进去了,后续也可能会承担大的回调。这种风险,往往在购买的那一刻被忽略掉了。所以追求收益,忽略风险,就是常见的一种行为偏误。但如果下载并使用且慢app,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类风险。

除此之外,散户投资的时候也很喜欢重仓——因为散着投「不爽快」。看到自己投资组合里面一支或者几支涨的厉害,其他的在趴窝或者还跌了一点,这个时候的心情其实不是「我多元化了,挺好的」,而是深深的懊悔「为什么我不全买了涨的哪几支!」基于这种心态,往往会被市场教育成重仓的习惯,追求资产快速的增值。

但是重仓也意味着回调的时候损失也大。而人大都有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一旦超过了自己的承受力,那么往往之前制定好的投资计划,就会半途而废。所以轻易重仓,忽略自身承受能力也是一大问题。

一高兴,感觉自己应该规范自己的花钱,于是呼啦啦把钱都放到了长期理财帐户。然而又发现自己忘记最近连凑份子、日常开销的钱也紧张了,又不得想办法凑——理财还没有成果呢,先把自己搞的有点狼狈。忽略流动性,也是常见的操作。

很多理财的文章,也都是在告诉投资者,要重视风险,要多元化,不要忽略流动性……但是这些都抵不住,看到一根大阳线,就把持不住的心态。其实,投资者所追求的其实不一定是具体的操作,而是想实现财富的增值。那么这就出现了第三类基金App,从选择具体产品的思维中解脱出来,而是专注于选策略,选理念,把具体的基金选择交给更专业的人。

第三类基金App: 选理念

第三类的基金App,就是在导购的基础上在加一层筛选,由第三方中立的角度再去对产品把关。这方面的App比较少,代表的是且慢基金app。

且慢app的界面就明显和其他的有显著区别。界面上最显著的是根据四笔钱思维,对投资组合进行分类:

朋友都推荐的且慢APP,口碑怎么样?

朋友都推荐的且慢APP,口碑怎么样?

且慢app:活钱

朋友都推荐的且慢APP,口碑怎么样?

朋友都推荐的且慢APP,口碑怎么样?

且慢app:稳钱

朋友都推荐的且慢APP,口碑怎么样?

朋友都推荐的且慢APP,口碑怎么样?

且慢app:长钱

朋友都推荐的且慢APP,口碑怎么样?

朋友都推荐的且慢APP,口碑怎么样?

且慢app:保险保障

且慢基金app所说的活钱,就是随时都需要用到的钱,像日常开销。这些钱推荐的是随时可以取用,亏本风险很小,并且投资和赎回都很方便的货币基金为主的组合。相当于放在里面生个利息。毕竟持有现金的纯收益是0。稳钱,就是暂时不用,三年之内可能会用到的钱,比如攒着用来买车的、节日购物的等等。这些钱能够存放的时间长一点,那么就推荐风险高一点的以债基为主的基金组合。长钱,三年之内可能用不到,可以接受较大的回调。那么这个时候推荐的就是以股票为主的基金组合。

且慢app所说的最后一笔钱——保险,则是对抗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意外的不确定性和损失——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偏离理财了,其实不然,比如出了意外事故,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往往也会对今后的财务,比如治疗费用,工作能力,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保险正是对抗这些不确定性的理财手段。

像且慢app这一类的特点就是:

效率:

专业度:

对用户的要求:

容错率:

在这个理财框架下,投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和资金分配,来选择相应的投资组合。门槛变得很低,因为框架已经由且慢app为投资人们搭好了,所以对用户的要求比较低,不需要自己去一支一支的研究具体的投资标的,而是选择基金组合。

基金本身就是在股票、债券和银行利息之上,由基金经理管理的投资组合了。但是基金的问题之前也说了,就是基金经理主要的目标还是基金产品是否赚钱,至于用户是否能赚,还要看用户自己的择时买卖和赛道选择。所以现在基金投顾兴起,我们能接触到的大V组合也是一种形态。

在且慢app里面,选择的标的就不再是基金,而是以基金组合为基础的投顾业务,这就是上面说的,在基金之上又搭了一层人工管理。这一层人工管理很好的增加了容错率,即便是投资者对投资本身所知甚少,只要按照四笔钱的框架来搭配,也很难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且慢基金app的这种设计策略,让投资门槛显著的降低了,比较适合希望实现长期财富增长,适合没有时间和兴趣去了解具体的股票、基金行情,并且进行操作的投资人。而美中不足的是,如果投资人真的要微操具体的基金和板块,在且慢里面就比较难了。所以在效率这一点上,要弱于前面两种。

从产品自助,到个性化推荐,到投顾,其实就是不断的把具体而琐碎的工作从投资者那里转移到了更专业的投资人手里的过程。这一点倒是和编程语言的设计有点一致。

最初的编程用的是汇编语言,到后来有了高级语言比如Python,再到模块化,自动化编程。都是在一步步的把人从技术中解放出来。程序员也会根据自己对效率的需求,选择不同的语言来应用。这也是且慢基金app比起其他基金App的优势所在,更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

理财的发展,也是从一开始大家裸买股票、债券,到选择专业的基金经理来投资,再到以财管管理为目标的基金投顾方案,都是不断的增加容错度,将投资难题交给相关专业的人来处理。而最终的目标,都是让人能够放下焦虑,真正的管好每一笔钱,实现长期的财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