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去工业化是自掘坟墓!德工业界纷纷发声支招,骂完本国官僚,又骂美国背刺

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也是欧洲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然而,随着俄乌冲突引发能源危机、供应链受阻等一系列严峻问题,加之德国社会环境自身的种种沉疴,德国的工业正呈现大规模出走现象。缓慢但持续的“去工业化”,逐渐成为整个国家必须立即直面的问题。

德国工业界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德国工业联合会(BDI)主席拉斯文(Siegfried Russwurm)近日对德新社表示,德国作为一处营商选址,“存在许多障碍”,正在失去竞争力。德国工商总会(DIHK)主席阿德里安(Peter Adrian)也警告称,越来越多的生产行为正被外包到其他国家。

图源:BASF SE

“在美国,电价是我们德国的五分之一,天然气价目前则是七分之一,” 阿德里安因此指出,工业生产向国外迁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的经济将经历结构性变化!”

德国工会联合会(DGB)主席法希米(Yasmin Fahimi)也已宣布,在明年与联邦政府的谈判中,工会将把“如何确保具备竞争力的工业电价”列为首要议程,“增值链被削得越薄,链条上就有越多公司离开德国,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会越显著。”

图源:Picture Alliance/dpa/Christoph Hardt/Geisler-Fotopress

此外,官僚主义也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毒药”。DIHK主席阿德里安认为,德国和欧盟都必须消除这一障碍、加快规划进程,“在其他国家,这些事要容易得多,因为别人是以目标和解决方案为导向在工作。而在德国,企业经常发现前进的道路上被设置了障碍。”BDI主席拉斯文也表达了赞成:“在各种审批方面,我们太慢了。另外按照国际标准,公司税也太高。”

拉斯文认为,今年德国的能源密集型行业产量下降,已对重要增值链构成风险,德国因此需要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税收优惠以给予支持。他还指出一个重要事实,即“从大量职位空缺和高就业率就得出工业表现良好的结论,这是个危险的错误判断”。因为,许多企业的利润其实已经主要来自其海外分公司,“不幸的是,活跃于国际市场的德国公司并不是在德国开发新品的,因为这里的规矩要么太严、要么太多。”

图源:dpa

其实,不仅是德国,其他众多欧洲国家也基本都正处于类似困境之中。不少欧洲企业在此情况下已选择将业务转移至美国市场,正让美国坐收了渔翁之利。而美国主观上也没闲着,除了能源价格的巨大优势外,拜登政府还相继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与《芯片和科学法案》,给予本土企业各种财政补贴和免税待遇,很难说不是冲着多砍欧洲两刀多放点血去的。

德国工业联合会就认为,这两项法案是欧美利益冲突愈发明显的代表。IG BCE工会主席瓦西利亚迪斯(Michael Vassiliadis)已明确呼吁德国和欧洲制定全新产业政策,防止企业进一步向美国或中国等地区迁徙。目前德国联邦经济部部长哈贝克也已宣布,明年将推出更积极的产业政策。不过,鉴于哈贝克出身绿党,所谓“更积极”究竟是指更追求效率还是更追求环保,恐怕还要打个问号……

(欧洲时报德国版庄生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