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央行定调2023年财政、货币政策!多角度分析、展望明年经济如何走

明年经济如何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定调。专家、机构大佬、首席们纷纷从多个不同角度来解读。12月17日,财政部、央行重要领导也解读了2023年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展望。

财政部、央行定调2023年财政、货币政策!多角度分析、展望明年经济如何走

// 财政部加力和提效 //

在12月17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22-2023年中国经济年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加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度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财力下沉。

2、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量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做资本金范围,今明两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

3、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做好困难群众失业人员动态建设和救助帮扶,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为经济运行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提效则从五个方面体现:

1、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

2、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机构,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支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3、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和促进消费。

4、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政策效能。

5、持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加强与就业、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明年财政政策要兼顾当前和长远,筑牢风险防控制度的机制,抓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化财经激励约束和财会监督,不断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展开全文

// 央行货币政策总量要够 //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对2023年的货币政策进行解读。他表示,2023年货币政策,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总量要够,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结构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

// 明年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 //

12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韩文秀在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预计今年经济总量超过120万亿元。

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出台实施一系列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包括减税降费,退税缓税,创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用于支持扩大有效投资,通过专项再贷款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推动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利用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增加专项债发行,提前下达部分明年专项债的限额,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金融十六条等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下一步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政策效应将在明年持续显现。明年还要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一些新政策、新措施。那么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发力,将积极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综合研判,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可能总体回升,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的轨迹。

此外专家、机构大佬、首席们也纷纷从多个角度给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解读。

// 财政政策 //

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中信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认为,财政政策的几个提法变化值得重点关注:

1、“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既要保持支出强度,又要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和保障财政可持续,那么优化财政组合的方向将非常明确——即增加中央财政赤字,以此增加中央到地方的转移支付和中央财政贴息,同时适度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增量。这就意味着财政预算赤字率或将突破3%,但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可能不会比今年的实际发行量突破太多。

2、一些约束性表述变弱。加力提效、保持财政支出强度、财政可持续、债务风险都是常规提法,但其中一些表述变弱,比如没有“更”可持续的要求。对于财政可持续和债务风险的要求也加了“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作为其前提,意味着二者是作为底线存在而不是主动去加强监管。

3、没有提减税降费,这一点或意味着在疫情之前就已开始,持续多年的减税降费之后,这一政策工具的空间或许已相对有限。

// 货币政策 //

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精准”,就要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输血”,实施精准滴灌,优化信贷结构;“有力”,则是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继续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继续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适度下行,既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又激发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分析,会议对2023年货币政策的定调仍然较为积极,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兼具必要性和可行性。展望2023年,海外加息外溢效应减弱、国内结构性通胀压力趋缓,有助于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空间的打开。

此外更需关注会议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这在历史上对应于2016年、2019年、2020年和2022年,皆是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年份。总体看,货币政策有必要维持宽松的流动性环境,进一步支持“稳信用”。但货币政策发力的方向或更加聚焦,正如会议中提到,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将是货币政策“精准”支持的重点所在。

// 内需 //

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中金固收陈健恒、范阳阳认为,2022年全年消费表现较为疲弱的背后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和收入信心、消费意愿的降低,相应的居民储蓄倾向今年也见到了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着力提振消费为必要举措,在多渠道政策发力的方向较为确定以及今年消费基本筑底的背景下,预计明年消费会有一定程度回暖。但具体消费提振措施和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今年汽车补贴政策较强一定程度上已经消耗了居民部分耐用品消费需求,明年消费恢复的高度将取决于修复居民收入端和居民消费信心的新增具体措施。

可以重点关注的方面包括如何刺激就业、如何实现收入提升与财富修复、消费券发放形式是否会调整、力度是否会加大等。并且由于今年消费下行幅度相对较深,我国目前也仍然处于疫情政策优化后的初期阶段,参考海外经济体疫情放开后的消费复苏道路,通常会跟随着疫情走势有一定波动与反复,因而我们认为明年即使消费出现回升,也并不一定带来需求端的强烈复苏和通胀上行。

// 楼市 //

会议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2023年政策面将重点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带动商品房销量、房地产投资以及土地市场先后企稳回暖。

下一步政策支持空间依然较大,除了有效落实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房企金融支持政策外,后期政策工具箱在放宽购房条件、降低首付成数、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其中,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进一步下调,持续降低居民房贷利率是关键所在,最早有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1月落地。这意味着即使2023年政策利率(MLF利率)保持稳定,但针对房地产的“定向降息”会持续推进。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2023年将“防风险、保民生”作为房地产工作的主题和重点,即在房地产领域贯彻“底线思维”。具体来说,确保能交楼,避免大面积烂尾造成民生的问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地产债务风险不会再次蔓延。

// 平台经济 //

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任泽平团队认为,要客观看待平台经济,平台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就业、科技创新、保障民生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的互联网平台走到了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从企业个体看,互联网公司要从横向扩张转为纵向深入,保证自身高质量发展而不是进行无序的市场份额争夺;从社会整体看,互联网平台的社会价值要从促进效率提升与契约环境建立,转为在此基础上的公平有序共赢,促进社会总体福利的提升;从国家层面看,服务国家新基建战略,助力提升政府科学治理水平,对内是经济增长新动能,对外是国家竞争新优势。

// 2023年该如何把握市场机会? //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总体来看,2023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整体相对宽裕,但不会“大水漫灌”,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领域将得到更多支持。

陈雳进一步预计,货币政策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以及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提振内需”的重点在于提升消费质量和改善人民生活,因此重点关注能够有效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向,例如改善性住房(住房需求)、养老服务(医疗保障需求)、文化传媒(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等消费领域;将继续加大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和投入,对此,可关注数字经济、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方向;对于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预计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望更深一步进行分工与合作,关注跨境物流、跨境电商、跨境支付、跨境金融等方向。

平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魏伟具体建议关注三条主线:一是有望走出最低谷、迎来改善的行业,包括疫情防控优化下的消费、出行等板块,地产产业链各环节上的部分优质企业,常态化监管进一步优化的互联网平台企业等;二是长期高成长的数字经济和高端制造业等;三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背景下,支持医疗资源下沉、支持生育和养老服务等带来的医疗健康板块的投资机会。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负责人陈健恒表示,产业经济发展仍是经济新动能所在,2023年可能还是有定向货币政策工具和政策性金融扶持新兴经济领域。债券仍存结构性牛市机会。如果表内存款利率补降,明年利率债表现可能好于信用债。

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提振经济增长主要靠信心的修复。这也意味着,出台收缩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可能性较低,一些下行压力较大的行业,像地产、平台等,在坚持稳中求进和提振企业信心的政策基调下将有望修复,增量的刺激政策受益主体仍然是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的领域,发展和安全并举。

在东吴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陶川看来,2023年为主题投资大年,稳增长、安全和养老服务相关的板块值得关注,投资主线聚焦医药、半导体、信创、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