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今天我们来聊聊内卷,好好地翻译翻译,到底什么叫做内卷。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希望通过这个视频,让大家能够真正的理解内卷,在玩梗“内卷”的同时保持思考和清醒。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怎样通俗易懂地解释内卷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的浏览量已经超过了500万,回答也超过了1000条,但大部分回答都只是在抖机灵,并没有真正地解释“内卷化”的含义。

比如,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看电影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野,一个人先站了起来,被他挡住的人不得不也站起来,最后大家都不得不站起来看电影,只有第一排的人坐着。

你乍一看,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其实完全经不起推敲。

一场电影两个多小时,只有傻子才会全场站着看。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而且如果有人站起来看,后面的人大概率不会跟着站起来,只会把前面的人暴打一顿,不信的话,大家下次看电影的时候可以试一试。

展开全文

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能够舒舒服服地坐着甚至躺着看电影时,站起来的人只会被赶出电影院。

这些高赞回答,几乎都一样,都把内卷化简单粗暴地定义为“零和博弈”、“踮脚效应”、“囚徒困境”。

在生物学上有一个效应叫作——“鸡尾酒会效应”,当人们集中注意力,听某一个人的说话时,就会过滤掉鸡尾酒会上其他人的声音。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当每个人都在高喊“打倒奋斗逼”,编各种段子来消解“内卷”,“内卷”真正的可怕之处就会被忽视。

“内卷化”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人类学领域,由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Alexander Coldenweiser)提出,用来描述一种文化模式。

当一种文化模式,到达了某种最终形态之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为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

当然,这么说肯定没人能听得懂,举个例子,比如后期的哥特式艺术。

哥特风的建筑,一眼望过去,你会感觉都差不太多。

越是后期的哥特式建筑,拱顶天花板的纹理就越精细,窗花的样式也越来越复杂。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但是哥特建筑的基本元素却一直都没有变化,依然还是尖形拱门、肋状拱顶、花窗玻璃、飞拱这些元素。

再拿一个我们现在常见的东西举例,那就是智能手机。

从2010年,乔布斯发布震惊世界的iPhone4开始,智能手机的基本形态就没有再变化过。

十年过去了,智能手机的构成模块还是那么几个。

只是处理器的性能越来越好,摄像头越来越多,屏占比越来越大。

在进行手机评测时,比较的参数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甚至连手机的震动马达都要拿出来比一比。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内卷化”的概念首次被应用于研究社会问题,是在农业上。

20世纪5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组织了两个对印度尼西亚的多学科考察和研究项目。

其中一位人类学家——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发现,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农业陷入了一个怪圈,在不断地向劳动密集型方向发展。

爪哇岛聚集了印度尼西亚2/3的人口,主要从事粮食生产和小型手工业;

但是在爪哇岛之外的其他岛屿,产生了高效率、大规模、主要用于出口的工业。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进一步研究,格尔茨发现,爪哇人由于缺乏资本,土地数量有限,加之行政性障碍,无法将农业向外延伸,导致劳动力不断地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中。

虽然水稻种植在不断地吸收爪哇岛的新增人口,但是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只有很小幅度的提高。

这一现象,格尔茨称之为“农业内卷化”。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在这两本书中,黄宗智教授将“内卷化”的概念进一步拓展,并且用“内卷型增长”来描述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之后,“内卷化”开始经常出现在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中,往往被用来形容中国社会的某些特色现象。

比如,清朝的内卷化。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人口出现了一次大爆炸。从此以后,中国的人口数量就形成了基调,直到现在。

因为统治相对清明,加上休养生息等各种因素,清朝的人口在两百年间,从顺治年间的七千万人口,增长到道光年间的四亿人口。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由于人口爆炸,导致清朝出现了大量的剩余人口,使得劳动力成本极低。

我们都知道,技术革新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人力成本。

而在人口爆炸的情况下,一切以节省劳动力为前提的技术革新,都会被廉价的劳动力所取代,技术革新就缺乏了内生的驱动力。

陷入农业内卷化的大清,自我锁死了经济。

而在这两百年间,西方各国却已经进入到了工业社会。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内卷化”被引入中国之后,概念也出现了些许的延展。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系统的外部扩张受到约束,内部不断精细化、复杂化发展;

二、在劳动力不断持续投入的过程中,这种发展并不会带来边际效益的提高。

比如UP主一个人负责文案、录音、剪辑的所有过程,一个月能肝出3条视频。

一个月之后Up发现自己掉了许多头发,于是找个了朋友帮自己剪辑。两个人一个月肝了5个视频。

UP主一算,多加了一个人,才多做了两个视频,于是又找了一个朋友来写文案。结果,三个人一个月只更了6条视频。

如果up主又又找了一个朋友来录音,那么你们猜,现在4个人,一个月能更几个视频。

没错,还是6个视频。

之后无论up主和他的朋友们怎么调整分工,一个月依然只能更6个视频,因为他们的视频制作陷入了内卷。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内卷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但是,在如今的互联网语境下,“内卷”的真正含义已经被解构了。

曾经有网友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笑傲江湖里的林平之遭遇了灭门惨案?

原因是林家掌握了《辟邪剑谱》,君子无罪,怀璧其罪。

于是有人做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林平之把《辟邪剑谱》公开出版,向全江湖发行,结果会怎么样?

结果就是导致了全江湖的人都白白地挥刀自宫。

因为如果自己不练,但是仇家却练了,那么就一定会被仇家所杀。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所以,只要有一个人练了辟邪剑谱,所有人都会跟着一起练。

而每个人都练了《辟邪剑谱》,每个人的武功都提高了,实际上就等于都没有提高。

百年之后,江湖上就只剩下了白切鸡的传说。

这就是当下网络语境里的“内卷”。

现实中和这个故事类似的就是补习班。

一个省的招生名额一定,报考人数一定。

当某个中学开始补课时,周围所有的学校都一定会跟着补课。

结果就是,因为所有人都补课,所有人的分都提高了,导致录取分数线也上涨了。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学生被录取的概率并没有变化,但是花了大量的课外时间来补课。

“内卷”由一个深刻的发展问题,变成了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

“内卷”的含义也变成了:存量竞争下的互相内耗,导致竞争中的个体付出增多,而实际收益未变的过程。

但是你会发现,自从“内卷”的含义发生变化之后,我们的目光就不再聚焦于问题本身,而是聚焦于引起存量竞争的人。

比如,现在还有一个很火的词,叫“奋斗逼”,形容一些每天在领导面前假装很努力,故意加班到很晚的工贼。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然后大家开始在网上自发地谴责“奋斗逼”,觉得就是这些“奋斗逼”导致了内卷。

但事实上并不是“奋斗逼”们造成了内卷,而是内卷造成了“奋斗逼”的产生。

因为大家没法一起把蛋糕做大,所以就只好去抢夺别人的蛋糕。

当一家公司里出现了大量的“奋斗逼”,抵制不抵制“奋斗逼”,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

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业绩增长的停滞。

这时候,要么提出并解决问题,要么就赶紧跳槽。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我们在谴责“奋斗逼”的同时必须要思考,如何让自己走出内卷,否则一昧地谴责和玩梗将毫无意义。

一定要警惕那些,用抵制资本家的名义,号召年轻人摸鱼偷懒的人。

如果你每天都是这样的状态:上班摸鱼,下班打游戏,深夜还要刷一刷短视频,一年没有看过一本书、没有学习过一项新的技能。

那么你的收入将很可能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

当你在各种情绪煽动下,一步步陷入到自身发展的内卷时,那些真的在努力进步的奋斗逼已经摆脱了内卷。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学生时代总有一些人,天天叫别人打游戏,然后自己偷偷学习。

这些人进入社会之后,天天让别人抵制奋斗逼,自己却背地里偷偷奋斗。

提高升学概率的方法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补课;还有一种是,让别人都不学习。

我们一定要弄清,我们抵制的是“假装在奋斗”而把环境搞差的奋斗逼,而不是奋斗本身。

“内卷”从来都不是放弃思考、放弃前进的理由。

因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地陷入内卷再走出内卷。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内卷,促使了原始人类走出非洲,在世界各地建起起了灿烂的文明。

原创             人人都在谈内卷,到底什么是内卷

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内卷,掀起了三次工业革命的狂潮,让人类创造了超过以往一切时代的物质财富。

下一次大内卷,什么时候来临,结果会是怎样,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的征途必然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