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教育的悲哀之处在于,不是培养人,而是给予一种身份!”

在手机上刷到储殷教授的一则视频,谈的是“二本大学生要不要进工厂”。在此之前,他因为表态支持二本大学生进工厂而遭到部分人群的言语攻击,所以在这个视频中,他做了一些反击。

储殷教授说:“教育的悲哀之处在于,不是培养人,不是培养劳动技能,而是给予一种身份,一种不用体力劳动的身份,我们的文化对于体力劳动者非常不友好”。他还说:“为什么有很多双非大学生,一年年考研究生,一年年考公务员,不是他们真的能考上研究生,能考上公务员,而是这么一年年地考下去,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不从事体力劳动的理由。”

原创             “教育的悲哀之处在于,不是培养人,而是给予一种身份!”

言外之意就是,那些攻击自己、不想进工厂的“双非”大学生,是因为受到当下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觉得考上了大学,就拥有了不参加体力劳动的资格,而他们拼命考研、考公务员,则是为了让自己不从事劳动的理由更加充分。

1)

储殷教授的观点是对还是错,大家各有各的说法,这里暂且不去评论。不过,“教育不是培养人,不是培养劳动技能,而是给予一种身份”的提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现实。我们的教育,功利性太重了。很多人拼命学习,考大学,考研,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格局、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是为了找一个收入高、环境好的工作,跳出“底层”;很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不去讲思想,不去搞理论探讨,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以最高效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考试,进入更高层级的学校。

原创             “教育的悲哀之处在于,不是培养人,而是给予一种身份!”

展开全文

从功利性的角度看,不少老师和学生是在相向而行,教育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赋予,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学生,似乎就拥有了某种身份。与此同时,在众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中,大家的身份又有一些差别,知名大学的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身份更为显赫。

2)

我们上大学,不是只为了获得一个身份,更多的是为了谋得一个或几个生存技能,并通过几年的学习,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原创             “教育的悲哀之处在于,不是培养人,而是给予一种身份!”

对大多数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讲,接受高等教育,是最好的“升值”方式,也是脱离底层的唯一方法。所以,我们在大学里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努力去掌握一些生存技能,认真训练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交际能力。大学几年,我们锻炼意志、感受世界的博大、挖掘自己的独特潜质、追求思想的成熟和品格的完善。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接受高等教育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给自己带来了荣耀和力量,可是这些东西不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大学文凭就变得“高高在上”,就不能双手粘泥了、身上流汗了。

原创             “教育的悲哀之处在于,不是培养人,而是给予一种身份!”

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年轻人抵触体力劳动的社会。在现代社会,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是自食其力、合法地创造财富,都应该得到尊重。如果大学生对体力劳动这么抵触,我们的社会还叫现代社会吗?

3)

如今就业形势急转直下,每一份工作都来之不易。倘若自己就读的大学名气不是很大,不太容易找到进行脑力劳动的工作,完全可以考虑去工厂一线。国内许多中小企业是非常缺乏人才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很容易在这些企业里打拼出成绩,成为团队或者整个公司的“中心人物”。

原创             “教育的悲哀之处在于,不是培养人,而是给予一种身份!”

我们身边有不少行业骨干,都曾有过“进工厂”的经历。他们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有的去了建筑工地,有的去了工厂一线,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懈奋斗,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也获得了业内的认可,最终走上重要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因此,高校毕业生进工厂,一样有成功的机会。

可能有人会说,道理大家都懂,但国内工厂一线的工作环境太差了、待遇太低了,而且工作不稳定、收入波动大,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如果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们,待遇能好一点,地位能高一点,得到的尊重能多一点,或许高校毕业生就不会那么抵触体力劳动了。

原创             “教育的悲哀之处在于,不是培养人,而是给予一种身份!”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人们的想法,内心抵触体力劳动的人,就算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依旧不会转变观念。可是,我们要接受现实,一个“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优质就业岗位越来越少”的现实,把“进工厂”当成我们的一个就业选项,这样总比待在家里啃老强。

今日话题:作为大学生,你考虑过进厂当工人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轶工坊

发表评论